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宜居重庆 一座城市的新高度 (2)

2011年12月12日 10:19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仅如此,随着重庆打造千万平方公里、千万人口的特大都市,今年我市出台了“二环时代”21个大型聚居区规划,重庆轨道交通线网站点将放在集聚区或向集聚区靠拢。

  除了轨道交通,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的时尚方式也在倡导中。11月26日,重庆低碳交通系统示范项目渝中区步行交通系统、北部新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示范段建设,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重庆首个低碳生态城———悦来低碳生态试点城规划正在完善中,明年有望开建。这个生态城将大力推行轨道交通和慢行步道系统,成为西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

  呼吸顺畅 空气质量刷新多项纪录

  近段时间以来,一个叫做PM2.5的词汇,引发了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

  PM2.5,是指“气动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物、工地扬尘等,都是大城市雾霾的主要来源。

  早在本月初,重庆市民就获知一个让人激动的消息:截至12月1日,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311天,达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标准,提前30天实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目标。来自市环保局的最新数据宣称,截至12月10日,今年主城已收获320个蓝天,同比多16天。

  市环保局同时表示,今年,我市空气质量刷新多项纪录:

  一是主城区提前30天完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1天的目标任务后,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将创历史新高。

  二是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3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创历年同期最低。

  三是从今年3月31日至11月19日,主城区空气质量连续234天保持优良,比2010年多8天。

  今年是重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攻坚年,我市在蓝天、碧水、宁静、绿地四大行动方面加大整治力度。截至目前,库区水质在全国七大江河中最好,主城区国控饮用水源地和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饮用水水质列全国重点城市前列。自去年我市集中整治14条流经主城的次级河流以来,已有9条基本达标或消除黑臭水体,其余河流也在整治中逐步转好。

  为改善人居环境,我市在“创模”过程中还严格控制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噪声,让市民生活得更安静。

  不仅如此,我市把市民满意度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1至10月,我市通过开展阳光执法和污染投诉月分析工作妥善处置群众投诉7.9万件,群众对环境污染投诉处理的回访满意率从2008年的55.4%提高到85.1%。

  游得舒心

  公园绿地建在家门口

  “一城展现百城景,往昔故事立体现。”香港旅游文化学者童蕾,在网上如此赞美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的美景。

  重庆园博园,建在距离市区30多公里的北部新区龙景湖区,占地3300亩,号称重庆史上最大最美的城市公园。从上月19日第八届园博会开幕到当月27日,短短十天不到,园博园就接待了中外游客43万人。

  面对园博园的山水美景,美国休斯敦市议员亚当斯女士发出惊叹:园博园是重庆发展的一个代表,这个城市真是太大、太漂亮了。她表示,重庆像休斯敦一样,有更多公共空间,应该减少污染排放,创造更多机会保护环境、发展城市。

  公园和绿地,代表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重庆城镇公园和绿地大幅增长,得益于我市大手笔推进的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两项工程均在今年圆满收官。

  主城危旧房改造后的土地一半用于绿化,一批广场迅速建设起来。“城中村”改造后,一半土地也用来建广场、公园。比如江北区,全力打造“公园之城”,建成开放占地145亩的西南地区首个儿童生态公园———重庆鸿恩寺儿童公园,全力推进占地325亩的全市最大体育公园———石子山体育公园建设;在全市率先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鸿恩寺、南桥寺等片区,302万平方米的绿色生态中央居住区将逐步形成。

  主城最大的森林公园照母山公园6月开放,拥有西南地区最大音乐喷泉的两江幸福广场9月建成……1至10月,主城新建成广场9个,面积33.64万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面积318.1万平方米。如今,不少市民出门能感受到公园建在家门口,出门就能看见满眼的绿。

  大批广场和公园的建设,让城市雕塑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目前主城新建的7个重大重点主题雕塑,已有6个基本建成。

  为了把城市打扮得漂漂亮亮,主城加快推进主干道整治和居住区综合整治。截至10月,两年任务81段188.9公里已全部启动实施,完工和基本完工63段126.8公里。居住区综合整治,完成旧住宅小区整治28个,完成房屋立面整治224万平方米,完成主干道建筑立面460万平方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