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业内:“超级网银”不会掀普通网银“降价潮”

2010年11月04日 16: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4日电 (曹文萱)央行组建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超级网银”已建成运行,而广受瞩目的收费问题至今仍不明朗,“超级网银”的收费规定五花八门。根据各大银行网站目前公布的“暂行办法”,超级网银与普通网银的收费近几持平,也有银行的超级网银收费是高于普通网银的。中新网金融频道对该问题发起网络调查显示,52%的网友认为普通网银不会掀起“降价潮”。此外,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访问也表示,“超级网银”并未对各家商业银行网银服务产生冲击,因此不会掀起普通网银“降价潮” 。

  普通网银或将掀起降价潮? 业内人士否定

  中新网金融频道自9月28日起,就“超级网银是否会掀起普通网银降价潮”的问题发起网络调查。截止10月31日的数据显示,52%的网友认为普通网银不会掀起“降价潮”,超级网银服务费上调的可能性会更大,而普通网银将持续占据价格优势。48%的网友认为或将掀起“降价潮”,因为超级网银的服务费用下调可以增加普通网银在客户中的吸引力。

  随着央行对“超级网银”的逐步推广,普通网银是否会以“降价”的方式来保持其普通网银在客户心目中的竞争力,保持住网上业务的盈利能力呢?关于普通网银的价格走势,业内说法众多。

  在“超级网银”上线初期,有业内人士透露,由于业务手续费已经成为了目前银行的重要赢利点之一,因此,他们猜测,“超级网银”全部功能开放之后,多项费用还有可能会高于第一代网银。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中新网金融频道访问时表示,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网银,而且收费标准各不相同,但是 “超级网银”有助于网上交易更便利,降低交易成本,会导致银行收费的趋同性,使银行收费水平有所降下。

  有业内人士也向中新网金融频道指出,媒体说“超级网银”,其实是一个误解。它是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只是提供一个跨行清算的新平台,直接面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市场提供金融服务,并不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作为一个后台清算平台,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网上银行”有着较为本质的区别,所以谈不上是“超级网银”。

  兴业银行人士近期接受中新网金融频道采访时透露,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增加了跨行资金汇划的公共平台,并未对各家商业银行的网银服务产生冲击,因此并不会掀起网银降价潮。当然,部分银行会采用阶段性打折促销的方式,推广跨行实时支付业务。

  多银行账户管理 “超级网银”可实现“一目了然”

  可以说,“超级网银”自8月30日正式上线到现在,收费问题广受关注。因为自从试用期结束后,大部分银行网络业务均参照自家普通网银的收费标准定制“超级网银”收费,导致每家价格不一样。同时,有小部分银行的“超级网银”收费在个别业务上开出与普通网银不同的价格,比如招行的跨行转账业务收费,“超级网银”的比普通网银就要高。

  根据中新网金融频道的深入了解,如果用户选择通过建设银行开通“超级网银”,并关联其它行的签约电子银行账户。通过建行“超级网银”使用界面对其它银行账户资金的各种操作并不会按照建行“超级网银”标准而收费,而会按照各不同行的收费而进行。只有当客户是操作建行自有账户的时候才会按建行“超级网银”标准而收费。这复杂的规则确实让部分已经习惯了固定收费标准的客户有点“摸不着头脑”,某公司人员对记者说,“超级网银”目前收费太不清晰,单日交易额也有限制,还不如使用普通网银,虽说不能跨行实时,但是服务很稳定,操作起来更简单。

  有评论指出,目前的“超级网银”仅做到了把不同电子银行关联在一起,可以让方便客户从同一界面接入所有银行账户,管理不同资金,更可以对所有资金的情况一目了然。

  收费其实不是重点? “超级网银”市场推广遇壁垒

  虽然“超级网银”的推出可以很明显得改进网上银行服务空间,利于国内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并为银行提供跨行清算和业务创新的公共平台,缓解营业网点柜台服务的压力。但是因为“超级网银”的上线给各银行网银业务一次重新划分市场的机会,所以导致处于不同阶段的银行对其态度不同。相比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对“超级网银”的推广更愿保持积极态势,出于其自身市场发展考虑,或将助其有机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而大型银行更愿意保持现状,对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持冷淡态度。

  有多位业内人士对该现象表态,如何打破“超级网银”进去市场的壁垒才是当务之急,而之前业界一直讨论的收费以及与第三方支付市场并非实质重点。“超级网银”其实是有利于各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所以当前如何打破壁垒才更为重要,而这一段时间内,打破银行门户之见也是推广“超级网银”的最大阻力。

参与互动(0)
【编辑:秦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