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印钞机毫无意外地再次宣布启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注定不断加剧。有专家称,这可能将进一步导致全球通货膨胀以及货币市场的混乱。
新兴市场通胀可能加剧
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1月2日至3日召开了货币政策决策例会,3日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该委员会表示,美联储将在之后的各月中逐步实施这一计划,预计每月将购买75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美联储预计,其所购买的美国国债平均期长为5至6年,临时放宽其35%持有上限的规定。
美联储同时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至0.25%的水平不变,维持当前贴现利率在0.75%不变。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联储于2008年12月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当前的历史最低位,并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
而美国此次再次印发钞票,引发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担忧。因为从第一次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情况看出,美联储制造的大量美元并没有留在美国,其并没有刺激起私营部门的再投资欲望,反而,大量美联储量化宽松制造的资金涌入到了新兴国家市场。
在过去的数月中,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泡沫不断膨胀,其本币汇率不断攀升,持续上涨的商品价格更是推升了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预期。
美联储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始于2008年11月25日,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宣布,将购买政府支持企业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还将购买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标志着首轮定量宽松政策的开始。加上2009年3月至当年秋天结束前所购买的3000亿美元较长期国债证券,美联储在首轮定量宽松政策的执行期间共购买了1.725万亿美元资产。
2010年4月28日,美联储在利率会议后发表的声明中,未再提及购买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机构债的问题,这标志着美联储的首轮定量宽松政策正式结束。
而对于美国重启印钞机,有专家称,在美国继续维持较低水平利率政策和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这将使得新兴国家的本币进一步升值,削弱新兴国家在全球的竞争力;其次热钱的涌入导致资产泡沫化加大;再者为了防止未来热钱的大量流出,马来西亚,泰国等深受其害的新兴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加强资本监管。
中国年内可能再次加息?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一员,正面临与大多数新兴国家一样的现状,即面临本币升值、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增大,货币政策日益走向紧缩道路。10月份超出市场预期的加息,也正反映在目前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正逐渐回归常态,热钱流入和通胀压力的问题相比经济增长放缓更为严重。”国海证券某宏观经济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在目前发达国家进一步量化宽松的背景下,热钱将持续流入中国,而中国的通胀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趋于紧缩将不可避免。考虑到10月份CPI将可能达4%的新高,市场依然存在较高通胀预期,11月份央行很可能再加息一次,提高25个基点。同时,他预计货币政策当局将会加强对热钱流入的监控等资本管制措施。
对于此次美联储“开闸放水”的动作是否会加剧未来中国通货膨胀,经济学者叶檀表示,不排除未来会出现更加严峻的通胀形势。如果出现了利率小幅加息或人民币小幅升值,而同时资本项目再放开,一定会加剧通胀。惟一的办法是目前先把资本项目卡住,然后采取国内加息的政策,把过热的经济预期打压下去,并且稳定国内货币市场。
此外,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也指出,中国总体通胀不太可能出现大幅攀升的现象,不过还需要进一步加息。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已在接近全产能的水平运行,增长前景也很好,因此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不过,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则认为,央行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比较小,采取数量工具和行政控制的方式是主要的,也不排除当外界对负利率的评价声音很高时,央行可能通过被动地加息2次至3次来影响市场预期,以抑制资产泡沫化和投机行为。(李雨谦)
-新闻链接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11月5日举行的首届财新峰会上表示,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虽然对美国本土是一个优化选择,但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会产生副作用。
对于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引发热钱流入的问题,周小川指出,中国目前仍然实行资本项目管制,因此短期逐利资本或难以进入,或需要绕道而行。同时中国会通过总量调控对冲来应对热钱。但他表示,追逐利差及汇率升值的套利资金流动几乎“防不胜防”,不可能完全杜绝。
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周小川再次引用“中医论”指出,相关政策应该是渐进而非激进的;政策应该是动态调整,不能寄希望于用单一升值来解决问题。汇率是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的一项政策,但还需要提升内需、提高劳动工资、使资源价格反映环境成本、出口退税等多项政策配合。
参与互动(0) | 【编辑:孟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