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船舶融资市场数千亿的市场规模中,中资银行占有率只有5%,这和中国造船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幸运的是,中资银行正在积极开拓这一市场,船舶融资结构和方式正逐渐走向多元化。”日前举办的“2010中国造船与国际船舶交易峰会”上,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林顺辉说。
船舶融资“难啃”
据统计,全球船舶融资十大银团今年上半年总融资额同比下降近六成。在此背景下,中资银行悄然出手,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等在内的数家银行积极开拓出口信贷、船舶租赁等融资服务,融资额逆势上行。
然而,对于大部分中资银行来说,船舶融资还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中国现代船舶制造业兴起较晚,没有完整成熟的融资体系,税务、保险、注册、投融资没有有效整合;船舶业融资动辄需要几千万甚至数亿元的资金,需求巨大,且资金占用周期很长,基本都在5年以上,这些都是制约因素。
“受利率变动的影响,银行对这些风险难以掌控。而且一旦融资方出现债务危机,抵押船舶的变现过程十分漫长,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林顺辉表示,再加上弃船、拖延收船、订单撤单、法律纠纷时有发生,部分银行会更加审慎。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市场的火热,让不少中资银行发现了新的“蛋糕”。国内部分船厂和港航设备制造商纷纷加大海工领域投资力度。据德国劳氏船级社今年年初的统计,中国已有15家船厂投资大约400亿元人民币用于开拓海洋工程业务,中国海工企业的融资需求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国外金融业低迷,传统的船舶融资银行在船舶融资领域实施了信贷限额政策,部分优质海洋平台租赁和运营企业遇到融资难的问题,这也为中国金融和海工企业提供了一个好的“出海环境”。
不过,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任生俊同时表示,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工融资领域缺乏了解和经验,对境外平台运营商的资信也难以把握,不敢贸然试水。
任生俊表示,世界上很多海洋平台融资较多采用租赁模式,创新融资租赁贷款品种是船舶融资的又一支撑力量。他透露,中国进出口银行将继续推动海工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发能上市交易的结构性金融产品,借以分散风险。 据新华社电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