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资金吃紧:银行"放血"买存款 企业"吐血"拿贷款

2010年12月29日 10:27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年底,如果能进1个亿的存款,只要在银行存2天,能拿到多少利息?昨天,南京一家银行的支行长说,今年市面上的“行情”是30万,即有千分之三的返点。

  小银行报价更高。据一位活跃在江浙两地的资金掮客说,邻近江苏的某浙江农村信用社,31日资金“一日游”的“冲关价”是千分之四到五。南京街头,一些银行门头上LED滚动字幕有“贺岁储蓄,5万元起存,送苏果券或加油卡,还可抽苹果IPAD。”“证券第三方保证金转存,满5万元即可参加大屏幕液晶电视的抽奖……”年底银行资金的紧张由此可见。

  “去年没这么高的,最后一天的冲关价在千分之二以内。”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股份制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贷款放过头了,年底三次上调准备金率,两次加息,资金面全线吃紧。下半年以来贷款的严格控制,使派生存款明确减少。往常年底都是存款的旺季,但今年底资金面紧张态势在加剧,全行储蓄存款增长还不到去年一半。现在考核存贷款的比例,大家都尽可能揽得更多资金,导致年底短期资金价格几乎比去年同期贵了一倍。

  江苏一家省级银行的资金计划部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10月份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的走势图。图表显示,国庆以后,银行间市场的各期限资金品种价格呈30度上升通道。而进入12月份以来,上升通道变陡了,最短期限的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持续走高,上周四一天大涨了150个基点达到5.695%,创出3年以来的新高。“年末还剩最后一周了,资金当然越来越紧,即使高价也得融进来,不然盘子完不成,影响明年的贷款规模。目前的考核体系下,员工每年的工资基数和奖金系数都与存款规模有关。”他说。

  这是当下整个市场流动性紧张程度的真实写照。人民银行一位长期从事利率管理的人士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的官方利率只是管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以保证有足够的利差空间。两次加息后,银行“管住上限”的存款成本在3%左右,而只管下限的贷款价格,在资金紧张时都普遍性地存在利率上浮情况,存贷利差在3个点以上。每年四季度冲关时,对少量资金临时性调剂“冲关”,出个高价,对银行整体利润侵蚀不大,所以各家都睁只眼闭只眼,“给政策”、“抢着做”。“买”的方式也五花八门,有的安排客户境外游,有的购进一批新款汽车长期借给存款大户。

  存款价格上扬的同时,贷款跟着水涨船高,南京一家做太阳能组件的小企业不久前中标了一个项目,急需资金购进一批原材料。业主拿着一套房子,来办理一笔100多万元的抵押贷款。上个月初,他们给出的利率是要上浮30%,业主犹豫了一下,又到别的银行去询价。结果转了一圈,发现上浮幅度没有低于30%的。想通了,要吧,结果当月的额度10天就用完了。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月额度下来,信贷员却告诉他,贷款利率要上浮50%。他傻眼了,这么一来,资金成本达到10%,加上中间评估、担保等各种费用,资金成本已接近15%了,而原材料价格还在一路涨。为了保证供货,他咬咬牙要了这笔贷款,“亏损也得做。”

  “实际上,四季度以来,额度一直都很紧,贷款当然是早投放早得益,年初的时候,稀里哗啦全年70%的贷款都放出去了,年底出高价,实际上是逼他,希望他主动放弃这笔贷款,反正我们今年的贷款和利润指标都已完成了。”这家银行的经理说。“现在能贷到就不错了,有的银行已经喊出月息一分,即上浮100%,年息超过12%,而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甚至上浮200%。”

  另一家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总监,最近焦头烂额找资金,最终与南京华侨路上一家写字楼里带有高利贷性质的“投资公司”谈妥了:两个月期限的“过桥资金”,利率要10%,折合年利率60%。“没办法,人活一口气,企业也一样,一口气上不来就完蛋,年关得先挺过去。”业内人士透露,就连南通一家年销售达到6000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如果没有担保和有效抵押物,贷个200万都困难。

  业内人士分析说,当前银行业的利率乱象,根源还在于考核体制。现在的银行基本都是上市银行,年报都要向公众披露,12月31日这一天的存款数,能反映这家银行当年存款的市场份额。为了报表好看,最后一天,大家都铆足了劲去买“存款”,不知不觉间,社会上由此形成了一批灰色的资金掮客。许多有资金资源的人,每到这时候都要发一笔财。而从银行来说,这一块突击“买进来”的资金,一过完节可能就跑掉了,除了粉饰一下报表,基本上产生不了什么效益。而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狮子大开口,动辄上浮50%,甚至月息一分,这种高成本资金,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负担。有资料表明,今年以来,全省4000多亿的贷款中,半数投向了中小企业,其背后的原因则是中小企业议价能力弱,银行“说一不二”,他们只能伸长脖子挨宰。(记者 陈志龙)

参与互动(0)
【编辑:梅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