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权威共聚展望2011:不必担心今年中国经济增速

2011年01月06日 10:0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范剑平
贾康
高培勇
王珏林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2011年的宏观经济能否继续又好又快发展?结构调整成效如何?房价是涨是降?这些话题成为近期专家的讨论热点。

  警惕“开局年”成“投资年”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不会出现衰退,但正增长非常微弱。他担心2011年国内投资猛增,影响经济结构调整。

  他说,现在各个国家都在讲新兴产业,有的国家甚至列了十几个行业。但截至目前,全球实体经济都没有重大科技在推动,没有产生新增长点。他认为,未来更大的可能是世界经济不会出现衰退,但是正增长非常微弱,是缓慢的、乏力的复苏。各国政府使尽了各种政策手段维持着复苏,而且这种政策手段将来的后遗症非常大。

  范剑平表示,不担心2011年国内经济增速,只是担心结构。国内目前是需求和投资双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目前各地对重化工业投资热情不减,必须将投资新开工项目的把关放在重要位置,现在的投资结构会影响未来20年的产业结构。

  财政政策还应“松”一段时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的搭配现在是一松一紧,财政方面还应松一段时间,但不应松很长时间。

  贾康说,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新医改、增加教育经费、加固病险水库……这些项目都需要增加财政支出。因此,在其他方面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的空间不大。

  他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到了一定时候还是会淡出,淡出一段时间后才会宣布财政政策转型。从经验看,这一过程预计在2011年之后3年左右的时间段内。

  贾康表示,资源税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建议从新疆扩大到中西部,品种覆盖面从原油、天然气,扩大到煤等其他品种。一旦覆盖到煤,中国经济运行中淘汰落后产能的经济杠杆影响作用就大大上升了,有利于促进节能降耗减排。

  他还建议,注重随资源税改革的深化来理顺我国多年未理顺的煤电价格。

  财政政策将适时趋于稳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表示,2011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可能或已经趋向于稳健,甚至在下半年,有可能从稳健逐步趋向于紧缩。

  他说,解读财政政策实质内容大概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赤字。看赤字的时候,不能仅仅看赤字有没有,而是要看赤字相对于以往数字是增还是减。2009年赤字是9500亿元,2010年是10500亿元,而2011年是9000亿元,2011年是在缩减赤字规模,这是一个信号。

  第二个层次是减税。人们对减税的呼声比较强烈,尤其期待在个人所得税上有所动作。但个人所得税只占全部税收的7%。此外,其他税种有增加的迹象,包括拟开征环保税等。

  第三个层次是支出。当赤字盘子定了以后,支出盘子实际上也定了。它能够做的事情就是结构性调整,总体上要求投资向民生方面倾斜。

  避免购房需求今年集中爆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表示,从2010年的各项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保持较快发展速度,1—11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6.5%;住宅价格虽然涨幅放缓,但在2009年高位中增加,11月份同比增长7.7%;商品房销售量也保持较高水平,2010年的月销售量是7500多万平方米,2007年—2009年前三年月销售量6440万平方米;土地政策调整以后,地价趋于平稳。

  他认为,2011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还会保持2010年的发展趋势,调控政策不会放宽,可能根据市场出现的情况,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整,重点还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十条”的要求。商品房销售量会好于2010年,住宅价格不会有大的起伏。

  “下一个问题是房价为何调不下去呢?”王珏林认为,我国商品房价格的不稳定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房地产自身市场培育不够和管理不善的问题,也有投资过于集中、消费过于集中和城市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所以解决问题还得从多方面着手。一要从供给方面入手,现在虽然说增加土地了,但市场上真正销售的房屋并不是太多;二要从需求方面入手,将社会资金、银行资金、老百姓的资金进行均衡配置和合理引导;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管理,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和消费环境;四是一些城市的限制性购房消费政策不要放松,不要担心市场不景气,现在刚性需求足以支撑房地产市场。

  他表示,现在担心的不是房地产市场下去了,而是怕刚性消费集中爆发。因为压抑一年的刚性需求,要是一下出来,房价就会失控,调控政策就会失效,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会遇到更大困难。(申屠 青南)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