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外媒观察中国2011年第2周:聚焦车市、投资话题

2011年01月10日 16: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10日电 题:国际媒体“看多中国”2011年第2周观察:中国汽车市场及资本投资市场话题受关注

  在本期的国际媒体“看多中国”观察中,各方媒体对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以及资本投资市场的成绩给予了很高的肯定,同时中国货币政策以及海外并购话题也较受关注。

  3日 韩联社:中国持有韩国股份总额出现变化

  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各国在韩国股市中持股比例出现了变化。其中,中国持有的韩国股份比例增幅十分显著。2007年底中国持有的韩国股份总额为617亿韩元,以去年底为准,该数据增至3万亿韩元。

  4日 日本时事通信社:中国企业去年对日企的并购数量居世界首位

  去年,外国企业对日本企业的并购比2009年增加了3.6%,为143宗。其中,中国企业对日本企业的并购增长了42.3%,达到37宗,超越美国首次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搭乘日元升值的顺风车,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与前一年相比增加24.1%,共371宗,其中近4成是对亚洲企业的并购。

  7日法新社:德国大众汽车称其2010年在中国销售量创记录新高

  大众汽车统计称,该集团去年在中国销售的汽车数量超过了190万,比前一年增加37%。

  “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大众汽车集团(中国) 总裁兼CEO倪凯铭博士说。

  7日 彭博社:对中国银行股有足够的信心

  “我们对中国银行股有足够的信心,”澳扬投资集团首席投资专员刘易斯·万在接受彭博电视采访的时候说到。“通胀目前是在掌控之中。经济将会持续向好,并且不良贷款也不会上升得太快。”

  8日 日本共同社:中国基金加速投资日本成为86家上市企业大股东

  据日本千叶银行资产评估管理公司调查,截止去年9月底,两家被认为来自中国的投资基金已成为NEC及武田药品工业等东京证交所主板上市的86家日企的大股东。这两家基金持有的日企股票总市值高达15,157亿日元(约合1200亿元人民币)。

  8日 英国广播电台:上海港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集装箱港

  上海港2010年首次超越新加坡,成为世界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上海港2010年货物吞吐量达到近2907万个标准箱,而新加坡港全年的吞吐量为2768万个。

  10日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货币紧缩政策将影响全球

  近几个月,中国一直在扭转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通胀率超过5%。与此同时,分析信贷数据和其它货币政策指标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消遣。这件事的潜在后果所波及的范围,可能远远超越中国本土,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以及大宗产品价格将受到影响。

  10日 亚洲《华尔街日报》中国成为日产汽车全球最大市场

  日产汽车(Nissan Motor Co., NSANY)旗下中国子公司周一发布公告称,公司2010年在中国汽车销量增长35.5%,达到102万辆,超过了美国市场908,570辆的销量,一跃成为日产汽车在全球最大的市场。

  近期中国企业所涉及国际经济合作活动摘录

  4日 截至2010年底,共有160家世界500强境外企业在四川落户。其中,2010年新增企业11家,包括美国大都会人寿、日本三菱重工、苏格兰皇家银行等。

  5日 世界银行将于14日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为5亿元(约合7600万美元),2年定期,偿还日期为2013年1月14日,票面利率0.95%,每半年付息一次。这是世界银行首次发行人民币债券。

  6日 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荣延松说,2001年1月至10月,中尼双边贸易额达61.54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其中中国对尼出口为5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0.5%;中国从尼进口8.48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尼日利亚将继续成为中国在非洲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

  7日 中国央行称,2010年1月到11月,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4338.8亿美元,同比增长33.1%,比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同期高出10.4%。全年贸易额有望达到4700亿美元左右。

  8日 中国将在泰国曼谷投资15亿美元开建面积有100个足球场大的商贸城,中国制造的货品可以从泰国再出口,以减少关税。泰中国际精品城将会成为一个类似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业批发中心,售卖中国制造的服装,装饰品和各类家居用品。

  9日 韩国大宇造船同中国日林集团签订了关于维修船舶、加强核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MOU)。根据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维修和建造船舶与海洋设备、制作铁构架等方面进行合作,并将合作范围逐渐扩大至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开发项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