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发展的“黄金期”,该行逐步明确了服务“三农”发展战略,创新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放,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截至2010年11月末,农户贷款余额达到2905亿元,是2008年的2.9倍。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农行将如何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并在“三农”业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上市银行对股东的回报?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农行监事长车迎新。
反哺农村:优先保障投向“三农”的资源配置
“曾经有人把一些金融机构比作抽水机,把农民的储蓄都用于支持城市发展,但农行绝不是这样的。”车迎新说,“这些年农行一直在反哺农村地区经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008年以来,农行县域新增存贷比一直保持在65%以上,基本实现县域组织的资金用于县域。
“按照监管要求,农行的‘三农’贷款增速要高于全行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而目前农行已高于全行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车迎新说。
“十一五”期间,农行制定的《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3年“三农”和县域信贷投放超过2万亿元。目前看,该目标有望在2012年提前完成。
2010年11月13日,农行以“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精神”,荣获“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精神”称号。
“这是对农行一直以来坚持服务‘三农’的肯定,也是鞭策。”车迎新表示,2011年农行将在资源、人力、网点等配置上,更优先支持“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
“首先要保障投向‘三农’业务的资源配置,支持‘三农’业务发展需要;其次,‘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同时,对农村地区网点的机构设置、人员工资、办公条件等进行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车迎新说。
农行现有2.4万个网点,其中县域机构有1.3万个,占到全行网点总数的51%;有20万名员工在县域和农村工作,占全行员工总数的45%。
“这仍无法完全解决县域机构人手不足的问题。”车迎新告诉记者,2010年底农行招聘了4500人左右到县支行工作,还计划招聘1000名大学生“村官”到农行县域机构工作。此外,2011年农行县域网点要进行全面改造,并树立300个标杆县支行。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少,更需要我们加大金融服务力度,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车迎新说。
模式创新:积极推进8个试点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深化试点改革
为解决服务“三农”与商业运作“水火不容”的难题,农行探索出了一套新的管理模式——三农金融事业部制。
车迎新告诉记者,目前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在甘肃等8家分行试点的管理体制已基本成型,并先后制定下发了22项配套制度办法。“试点行已经搭建了完整的事业部组织架构,单独的‘三农’业务资金管理、信贷管理、考评激励约束、风险拨备和核销政策已到位,对服务‘三农’保障作用明显。2011年将继续深化试点改革。”
此外,车迎新表示,农行正在寻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大力拓展县域地区的中间业务,持续加快产品创新步伐。
目前,在山东推出的“金穗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卡”、在山西和重庆等地推出的转账电话、POS机助农取款,都是农行以“惠农卡”为依托创新服务的产物,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实现了商业化运作。2011年农行将继续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依托科技和网络优势拓宽服务渠道,以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实事求是地讲,农村的效益略低于城市,但发展潜力巨大,是一个广大的蓝海市场,农行将探寻农村的最大商机,提高‘三农’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车迎新说。
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住房、新农合、新农保
车迎新说,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农行正在积极规划如何支持打好“十二五”开局第一仗。
他表示,“十二五”期间,农行将着力支持新型战略产业,加大“三农”信贷投放。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型水库等修建工作,改善农村基础建设面貌。
“下一步,农行将选择条件较好的县域支持房地产开发,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消费贷款增长。”车迎新说。
他还透露,2011年农行将完善“惠农卡”功能,将其与“社保卡”合二为一,发放各项补贴,代收农村的电费、水费、通讯费等,使“惠农卡”逐渐变成一张“全能卡”。
截至2010年11月底,农行“惠农卡”发放已达5739万张,通过“惠农卡”为560多万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贷款余额超过980亿元,惠及2亿多名农民。
目前,以“惠农卡”为依托,农行在全国18%的县域地区成功代理各类项目,其中代理新农保315个县、新农合247个县。在第一批新农保试点县中,农行代理比例达到40%。农行湖北分行在全省范围内取得了新农保独家代理权,为全省200万名农民提供代理服务。
“我们将集中科研力量,做好新农合、新农保服务的开发工作,让广大农民通过手中的卡能享受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车迎新说,“2011年的新农保试点县中,农行要争取达到50%的代理比例。”(记者吴雨、刘琳)
参与互动(0) | 【编辑:梅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