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工行与工商联联手推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2011年01月12日 14: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12日电 为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特征的金融服务机制,加强和提升为中小型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提供金融服务的水平,2011年1月12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与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全国工商联和工商银行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面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签字仪式上讲话。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全哲洙,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卢志强,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郑跃文,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出席并见证了签字仪式。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安民与中国工商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李晓鹏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来自国家有关部委领导、部分民营企业家、行业商会代表、全国工商联和工商银行有关业务部门领导,以及新闻媒体记者100多人参加。

  黄孟复主席在讲话中强调,中小企业发展是世界性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就不能顺利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不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全国工商联与中国工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不仅是中国工商银行业务拓展、优化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国工商联不断丰富服务会员企业手段的具体体现。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将构建起一个银企商合作的新型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努力创新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探索新的模式,必将对我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成长起到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为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新的贡献。全国工商联也将积极推动各地工商联与工商银行分支机构开展合作。

  姜建清董事长在讲话中说,数量众多、活力无限的中小企业一向是民营经济的生力军。多年来,中国工商银行始终坚持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将改善和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加快,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并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更加及时有效地满足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既是工商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营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全国工商联与工商银行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是双方面向未来、开拓进取的良好开端,对携手开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和谐发展新局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姜建清董事长还介绍了工商银行以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整合全行优势资源,全面加强对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的做法。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国工商联和工商银行将积极推动建立起一个银行、企业和商会组织三方联动的金融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工商联可以发挥组织优势和渠道优势,向工商银行及其全国的分支机构推介优质民营企业或个人客户。工商银行则将积极满足工商联推荐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并依托资金、网络和科技优势,为民营企业客户提供包括融资、现金管理、电子银行、年金、投资银行、私人银行以及信用卡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双方还将重点加强在融资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民营企业的融资制度和机制创新。工商银行将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商业银行信贷原则,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增加融资额度,创新融资品种,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服务品质。在继续加强对大型民营企业融资支持的同时,重点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融资服务。

  据介绍,中国工商银行经过股改上市的洗礼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锤炼,国际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值、盈利、存款和品牌价值第一的上市银行。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更加重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提供金融服务,形成了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共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良好局面。截至2010年底,工商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客户已达46万户,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过3万亿元,当年增加的中小企业贷款占到全部新增贷款的60%以上。2006至2010年五年间,工商银行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长约700亿元,年均增速约40%,高出同期公司客户贷款平均增速约25个百分点。未来,工商银行将进一步推动小企业业务朝着规模化、商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工商银行计划保持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长1400亿元左右,至2015年末小企业贷款余额预计达到11000亿元左右。(记者梁盛)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