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超级短融券:利率市场化再进一程

2011年01月14日 14:0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超级短融券比短期融资券更为灵活,可以满足企业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的瓶颈,有助于提高企业流动性管理水平,在利率上也比银行流动性贷款更有竞争优势、更市场化。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新增信贷总额为7.95万亿元,货币供应量增速超预期。近日有报道,商业银行在新年后首周新增贷款规模约在4800亿元到5000亿元之间。其中四大国有银行新增信贷量占比接近一半,约为2000亿元左右。

  数据显示,信贷快速扩张,控制流动性形势依然严峻。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11日公布数据显示,12月新增外汇占款4033亿元,为2010年次高。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同期外汇占款仍增加较快,与信贷形成的流动性等量齐观,被迫全额对冲的央行,在近两月实施大规模央票发行、回购和存款准备金的频繁调整,即背负重压也难见其效。由此,推出直接与企业对接、更具市场化色彩的流动性对冲工具势在必然。

  12月21日,被业界人士称为更具市场化色彩的流动性对冲工具——超级短融券正式面世。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简称“协会”)首批注册发行的共2100亿元超级短融券分别花落铁道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这三家发行人分别注册发行的额度为800亿元、1000亿元和30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央行正在研究将超短期融资券纳入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箱,以使流动性对冲效果更为直接。

  什么是超级短融券

  SCP(超短期融资券),是指具有法人资格、信用评级较高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期限在270天以内的短期融资券。作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一种,超短期融资券从期限上属货币市场工具范畴,具有信息披露简洁、注册效率高、发行便利、资金使用灵活等特点。

  鉴于发行期限较短,超级短融券所募集的资金只能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需求,不得用于长期投资。目前只有AAA级以上的大型公司才能注册发行超级短融券。

  协会表示,超级短融券的推出将为企业提供期限在1年以下的债务融资工具,有助于丰富企业融资渠道,改变以往流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局面。此外,超级短融券亦可以应付一些突发性的资金需求,提高企业资金的运作效率。

  一位中石油财务部门负责人表示,超级短融券比短期融资券更为灵活,可以满足企业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的瓶颈,有助于提高企业流动性管理水平,特别适合财务集中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利率上也比银行流动性贷款更有竞争优势、更市场化,“因为是企业直接从市场上融资,而银行贷款还要制约于央行的管制利率。”

  超级短融为利率市场化做准备?

  “超级短期融资券已被定位为货币市场工具。”一位交易商协会人士透露,超级短融券从严格意义上属于货币市场工具。“超级短融券期限在270天以内,有着几天到数月等不同的标准化期限。超级短融券的面世,意味着企业作为发行主体,直接参与到货币市场中,货币市场发行人的主体进一步得到扩充。

  由于超级短融不受到《公司法》和《证券法》限制,因此也不需要遵守对企业发债不能超过40%净资产的规定,无需要求企业发行规模必须与其净资产挂钩,这对拓宽发行人在银行间市场的融资总额有极大帮助。

  交易商协会人士对此分析称,之所以SCP适合作为头寸管理对冲工具,是因为发行人均为信用级别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好的重量级央企,投资人皆愿接受,“期限短、流动性好、风险低、规模大、持续发行,这些特征比较适合公开市场工具;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可以通过购买SCP,直接作用于大的企业,调控政策的效率更为直接。”

  一位接近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人士也表示,超级短融不是债券,而是作为另一种货币市场工具,使利率传导更快,对货币市场扩容、加强政策传导起到深远的意义。虽然SCP与短期融资券一样,针对企业发行,但SCP在上海清算所登记、托管、结算,也与以往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在中国国债登记公司托管结算不同。但最大不同在于,央行正在研究将SCP纳入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箱,央行正是在上海清算所下属的外汇交易中心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这意味着,央行将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的应用,从金融机构扩展到非金融机构。

  有证券分析师认为,联系到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使利率市场化有实质性进展的表态,再根据超级短融券期限短,对利率高度敏感的特点,应该可以看出其推出是在为利率市场化做准备。周小川此前在财经年会上曾表示,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5~10年来完成。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的标志是活期利率的完全放开。(徐思佳)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