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大公国际首次发布年度国家信用风险展望

2011年01月31日 15: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年伊始,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于 1月27日首次发布《2011年国家信用风险展望》,分析国家债权债务体系发展变化,展望全球信用风险与国际信用关系走势。大公预计2011年全球政府债务总规模将超过50万亿美元,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将突破100%。与新兴债权国强劲的财富创造能力相比,发达债务国乏力的经济增长,脆弱的偿付能力,将加剧国家债务危机,拖累世界经济,并导致信用战争升级,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破坏力量。

  大公认为,2007年以来的全球信用危机演化过程证明了国家信用风险是金融和经济领域债务危机的继续。2010年以美国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标志,信用危机全面进入国家债务危机阶段,而为摆脱危机美国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了世界货币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强烈震荡,导致世界信用战争全面爆发。2010年国家债权与债务体系的基本格局是:由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债务国家构成债务体系,由中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巴西等新兴债权国家构成债权体系,其特征是发达债务经济体偿债能力急剧下降,信用风险损害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新兴债权经济体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稳定持有发达债务国的政府债券,阻止了发达债务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的崩溃,从而稳定了国际信用关系,奠定了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的信用基础。

  2011年,发达国家债务体系依然是全球国家信用风险的主要策源地,并呈现如下走势:

  其一,发达债务国家的融资需求继续上升,债务依赖加深。2011年多数发达债务国融资需求将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0%,日本则高达57.8%。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发债高峰之后,这些国家到期债务约占到总融资需求的三分之二,成为推动融资需求上升的主导因素。

  其二,经济增长乏力、政府无法从金融救助措施中退出,结构性赤字压缩困难等原因,使发达国家债务水平不断升高的同时,偿债能力将难以稳定,其信用风险面临的最大脆弱性在于利率上升风险和融资风险,利率上升是融资断裂的前奏,主要发达债务国家利率上升的压力正在积累。

  其三,由于影响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的内部因素并未根本改变,2011年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还会深化。大公认为,欧元区高债务国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融资利率大幅上升,尚不可能发生违约,然而基于防止债务危机进一步扩散波及更多国家,2011年将会有新的国家不得不加入被救助的行列。

  其四,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主权债务危机国家,在国家存亡之际,会继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在全球的泛滥将推动世界信用战争升级。特别是美元长期贬值趋势使国际债权人持有的美元债务不断缩水,美元的不断增发促使大量投机资本涌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引起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升高。各国为了避免本国利益遭受不可预测的损失,不得不谋求国际信用关系的调整,世界信用战争将成为2011年国际信用关系变革的历史转折点。

  其五,主要发达债务国家2011年难以改变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带来的全球流动性泛滥对于实力较差、经济存在脆弱性的发展中国家是潜在的灾难。可以判断,这一轮新的热钱冲击和全球通货膨胀轻则引起新兴市场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的股市震荡、房价下跌、经济减速;重则会引起汇率大幅贬值、经济发展倒退、甚至政治危机,特别是对于一些政治经济局势较为脆弱的拉美国家、中东欧国家和非洲国家。

  2011年,新兴债权国家将维持较高经济发展速度,在动荡的全球信用体系中是维护国际信用关系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其外汇储备作为政府债券主要投资渠道,对于维持发达债务国家的融资能力,稳定金融和刺激经济复苏意义重大。而其在既有的国际信用体系中所面临着投资收益低、美元不断贬值和本币快速升值的三重困境,将推动其寻求国际信用体系的稳步变革。首先,新兴市场国家的本币资本市场规模会继续扩大,特别是人民币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加速推进,表明新兴市场国家正在明确地寻求摆脱不成熟债权人的地位,向以本币计价的成熟债权人转变;其次,以亚洲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引擎,是推动国际信用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

  大公是世界第一个向全球发布国家信用风险信息的非西方国际评级机构。这是大公自2010年7月第一次发布国家信用等级后,首次发布年度全球国家信用风险展望。(记者王信川)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