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投资者目光锁定银行 理财投资成资金避风港

2011年02月11日 09:23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楼市调控、股市调整,在CPI攀升的大背景下,投资者纷纷将目光集中到了银行,而相对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由此成为闲置资金的避风港。《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内颇具代表性的银行业研究机构与中外资银行,希望透过他们的研究成果与见解,为投资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投资策略。

  金融界网站:

  短期产品撑场面几成定局

  金融界网站分析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会以短期为主,投资类型方面偏向于组合投资类与稳健型的票据或债券投资类。

  监管部门或出招 推动大众理财“明白透明”

  2010年以来,受银信合作产品叫停的影响,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以其投资方式多样化,收益水平较高,且对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没有确切要求,操作比较灵活,成为信托贷款类的主要替代产品,而票据类和债券投资类理财产品作为稳健型投资品种,在2010年后半年的发行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金融界网站分析师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纵观2011年,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仍将在一定时间内占据各大银行的发行主体地位。就期限而言,在我国正式进入加息通道的情况下,短期理财产品以其流动性强的优势,将持续占据市场主导,中长期理财产品可能受到一定冲击。而随着加息通道的正式开启,各大银行近期已经开始逐步调高所发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在2011年,各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将随着加息的步伐出现一定程度的调高,但幅度应该不会很大。

  “2010年,监管部门的政策对理财业务的影响暂且不论;2011年,将推出何种政策暂时还不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监管部门希望大众理财越来越明白,希望银行提供的理财服务越来越透明。”这位分析师说。“银行理财服务将越来越体现出专业化特征。目前看,理财产品的同质性是有目共睹的,这个层面的比拼是比较肤浅的。随着大众理财意识的提升和理财技能的提高,对银行理财服务的专业性要求会越来越高。”

  美元将继续走弱 澳元含金量渐增

  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投资者看好2011年的大宗商品,预期大宗商品回报率继续走高,首选是原油、铜、棉花、黄豆和白金。

  金融界网站分析师分析道,通胀之下无牛市。在高通胀之下,黄金是相对比较理想的配置,但黄金的行情周期相对比较长,不能期望短期内有较高的收益。

  从外汇投资的角度来说,2010年外汇市场的主要因素将继续影响2011年外汇市场,美元在2011年继续走弱,以上半年来说,可关注澳元等商品货币。这是因为,2011年澳大利亚等商品出口大国经济会继续走强,可能再次加息,澳元吸引力继续增加。欧元不会有太大吸引力;日元吸引力将降低;英镑表现会充满不确定性;瑞士法郎在2011年也会比较有吸引力。

  从商品投资的机会来看,2011年澳元、加元、瑞郎、日元等主要非美货币的商品属性会更强,对经济和投资市场的敏感度会更高。当澳元和加元持续走强对美元形成压力反向支撑商品价格时,投资者可选择矿产类商品进行投资。日元和瑞郎属于商品货币,也属于制造业出口国家的货币,更是外汇市场的投机货币,这类货币的短期上涨预示着制造业复苏加快,消费能力提振,反之亦然。

  首选抗通胀资产

  一方面,C PI节节攀升;一方面,央行2011年2月8日晚宣布,自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5个基点。与既往选择假期开始时公布消息不同,央行此次选择在假期结束之时公告加息,被业界视为“释放出了强烈的紧缩货币抗通胀的信号”。

  该分析师建议投资者,可增加持有一些抗通胀的资产,在不同理财产品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资产状况、风险承受力和现金流等情况来判断自身的理财需求。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抗通胀题材的股票进行投资,稳健型投资者可以以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定投为主。针对银行理财产品而言,在通胀预期加重的情况下,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应以短期为主,以保证获得稳定收益的同时不受加息影响导致收益折损。

  渣打银行:

  贵金属涨势或受限

  渣打银行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伴随全球经济的继续复苏,股票和商品为代表的风险资产可成为投资者长仓投资的主题。不过鉴于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的持续升温,其股票的估值吸引力可能不如美国股票。渣打银行同时提醒投资者,尽管目前银行理财市场短期产品比例大幅上升,但投资者也可考虑适当拉长投资周期。

  美国股票估值较新兴市场更具吸引力

  渣打银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资产类别上来说,其今年继续看好以股票和商品为代表的风险资产。股票部分,由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或将加快,其股票估值目前较新兴市场更有吸引力,故投资者可考虑斩获部分新兴市场的盈利转投美国股市。而在亚洲内部,投资者可考虑减少东南亚股票头寸,继续持有台湾及韩国股票。

  渣打中国财富管理部总经理梁大伟阐述道,新兴市场强劲发展、美国经济实现增长以及美联储刺激经济的不懈努力,这些都将为包括股票和商品在内的风险资产在2011年有所表现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今年投资新兴市场带来的收益可能较2009年和2010年略为逊色。

  对贵金属表现持谨慎乐观

  梁大伟同时表达了对贵金属表现谨慎乐观的态度。影响金价的长期因素没有变化,这些因素包括新兴市场央行为分散储备而发生的买金需求,矿产金的产量难以提高(黄金产量在最近一个十年的初期便已达到高峰),主权信用风险和日益增长的珠宝市场需求。然而,从2010年中期开始的金价上涨过于迅速,而最近贵金属又出现了一轮上涨。“一些近期支撑金价上涨的因素,在2011年可能会消退。”梁大伟说。他表示,流动性是去年支撑金价的关键因素。如果欧美央行开始改变他们对流动性的政策立场,并且在2011年继续撤出之前的激励计划,那么金价就将失去一个支撑因素。此外,金银价格还面临着由于太受投资者喜爱而过度上涨的风险。而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强于预期,则贵金属价格也可能下跌。

  渣打银行特别指出,铜是渣打在2011年非常看好的一个投资品种。由于金融危机期间在建铜矿大面积停工,而中国之后又减少了铜的库存———中国目前的铜消耗量已达每年全球产出的35%,且预计将以每年3%至4%的速度递增。今年铜供给将面临较大空缺,供不应求的情况很可能至少持续到2014年。由此,其预计铜价将在今年上半年达到12000美元/吨。

  投资者不必过于“求短”

  渣打银行表示,2010年,银行理财市场出现了短期产品占比大幅上升的情况,这和一些机构短期内银根紧,以及加息预期上升不无关系。进入2011年,输入型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国内经济复苏带来的旺盛需求等因素仍将导致C PI在高位徘徊。由此,上半年再次加息并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这些措施可能导致流动性趋紧,市场利率走高。在这种背景下,不排除投资者为了控制利率风险,更多地选择短期理财产品,同时更加偏好风险资产,从而换取更高的潜在收益,对抗通胀。

  梁大伟说,由于市场预计流动性趋紧,有一些观点认为应当选择短期甚至是超短期的理财产品,以便及时捕捉市场利率上升带来的利处,某些产品的设计期限甚至短到几个星期。目前市面上新推的理财产品,也多以短期为主。诚然,中短期的产品可以满足流动性需求,而且市面上有些保障本金的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甚至做到了4%;但即便如此,要跑赢预计5%以上的通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如果期限过短,投资者耗费的精力、人力成本较高,而获取的绝对收益却差强人意。

  梁大伟进一步指出,其实,投资者大可不必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而可考虑拉长投资期限,以时间换取空间,争取更大的潜在收益。投资者在购买中长期理财产品时,如果可以接受相应的流动性风险,并且对市场的看法和实际走势一致,那么一些看似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也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提前终止条件,带来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

  浦发银行:

  银行理财将比拼“规模扩大”和“产品创新”

  浦发银行总行个人银行总部总经理刘以研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银行理财市场将在规模扩大和产品创新两方面快速发展,并有可能成为行业新的趋势。

  刘以研说,2010年尽管大盘“跌跌不休”、调控政策日趋严厉,但国内银行理财市场依然呈现繁荣态势。截至2010年12月20日,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9926款,规模增加至约7.05万亿元,其中逾99%的产品均达到或超过预期收益。而浦发银行理财业务同样增长迅猛,实现理财产品销量和中间业务收入比去年增长近3倍、单支理财产品销量破百亿等业绩。

  刘以研表示,首先,日益从紧的货币政策使民众对股市、楼市等渠道的投资热情骤减,人们不再追逐一夜暴富的神话,开始需求合理的投资回报。而央行不断提高准备金率,并推出差额准备金政策,迫使银行加快业务转型,挖掘中间业务价值。由于能够为银行带来稳定且持续增长的中间业务收入,银行理财业务将成为各家银行2011年着力发展的利润驱动点。同时,政策还可能推动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和政策引导创新产品,获取利润。

  其次,伴随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银行在理财产品定价等方面将更加贴近市场,竞争也会更激烈,而市场也将在良性竞争中趋于成熟。“ 这两方面因素都将推动银行理财市场 的发展。”刘以研表示。不过,稳健的货币政策、股票及房地产市场走势和相关制度的变更都将对市场产生影响。

  “浦发银行很早就确立,大力拓展银行理财市场的战略方向,在2011年从紧的环境下,将继续围绕客户需求,把握市场机会,推动产品向混合型转变,持续为不同客户打造专属产品。”刘以研说。 (张莫 朱丹)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