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年龄差一岁保费差2% 养老险越年轻投保越划算

2011年02月21日 08:4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记者近日从各大保险公司得知,具有养老功能的分红险和年金类保险产品热销。在目前中国“4-2-1”模式的家庭结构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投资养老”和“保险养老”。

  -释疑

  买保险不如买房?

  尽管商业养老保险看上去“前程似锦”,但在目前通胀加剧的预期下,商业养老险因收益率较低一直受到诟病。有人甚至提出,买保险养老不如买房养老。

  2010年初,广州市政府就提出“以房养老”模式,公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广州保险业综合改革试验的意见》,称广州将探索发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相当于保险公司通过分期付款(按月支付)的形式,收买投保人的房屋产权,类似于把住房抵押贷款反过来做“以房养老”。

  这一提议顿时引起社会热议,年轻人尤其是丁克一族表示欢迎,但老年人大多难以接受。针对“以房养老”模式,专业机构曾在上海做过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84%的老年人不能接受。

  曹恒乾认为,对于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保险公司也承担了一些风险,比如投保人寿命超预期的风险以及房价下跌的风险等。

  “从过去的历史看,房价确实涨了数倍,但目前已经处于高位,未来会怎么样,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一旦遇泡沫挤压效应,以房养老保险将存在极大风险。”曹恒乾预见,“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很难成为主流产品,抵押后子女无法继承房产也是国人难以迈过的观念伦理关。

  “此外,对于养老保险,不要单纯把着眼点放在高利润的追逐上,更多的是一种保障功能,包括意外的疾病和其他风险的防控。”中宏人寿保险专家告诉记者,将资产保值放到比增值更重要的地位,这对养老保险尤为重要。

  分红险炙手可热

  目前市场上较为常见的商业个人养老保险有传统型、分红型和万能型以及投连型。

  分红型的个人养老产品通常是在提供部分固定收益的基础上,带有浮动的分红。广发证券保险行业研究员曹恒乾认为,分红险从机制上看,和存款不一样,既有保底的收益,又能分享到保险公司经营分红险种产生的投资收益,是不错的产品。2010年分红 险 的 收 益 水 平 大 体 在3%—5%之间,个别优秀的产品更高一点,基本能够达到跑赢CPI的目标。“不过,分红水平取决于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客户也承担了一定的投资风险。”

  万能险现金价值的计算有一个最低的保证利率。从各家寿险公司公布的今年1月份万能险最新结算利率来看,多家公司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已经达到4%的水平,部分产品甚至超过5%。“但目前万能险在政策上受到一定约束,根据新会计准则,万能险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计入保费,因此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曹恒乾告诉记者。

  在不少保险业内人士看来,投连险则和共同基金基本没什么区别,不存在明显的优势。收益水平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且不保证最低投资回报率,比较适合风险偏好型客户。

  对此,长城保险理财顾问认为,养老金在结构安排上应首先保证保本,并稳健增值,然后再考虑有一定风险并可能带来回报的投资类产品。

  目前,分红险是三大产品类型中最受欢迎的险种。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分红险业务占整个寿险业保费收入的71.2%。2010年上半年,广东(不含深圳)人身保险公司各产品原保险保费收入中投连产品占比为2.15%,万能产品比重为9.22%,而分红险的占比达81.94%。

  年龄相差一岁保费相差2%

  目前在市面上,年金类产品脱颖而出,成为满意度较高的养老金融产品。不少公司开发出专为退休养老规划而设计的分红年金保险。比如中宏人寿“丰裕年年”年金保险(分红型),国寿福禄满堂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等。

  中德安联人寿首席执行官柏思安先生表示,年金产品能够同时提供生活必需的保障和持续稳定的收入,是个人补充养老的重要工具。

  中宏保险的理财顾问认为,商业性养老保险兼具寿险保障和养老规划的双重功能。一般来说,年轻时投保保费支出较少,负担也相对较轻,据相关测算,年龄相差1岁,每年保费可以少缴2%左右。而且年轻时身体健康,容易承保,还能帮助年轻人养成定期储蓄的好习惯,到领取养老金时,则可获取更充分的养老资金补充。

  而对于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如何养老,长城保险的理财专家指出,一般而言,高收入者可主要依靠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养老,并配以房地产、基金和储蓄等多种投资工具。中低收入家庭,可主要依靠社会养老保险养老,同时将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必要补充。一般来说,保费支出不能超过年收入的10%。

  业内人士表示,商业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额度应占到全部养老保障需求的25%—40%,在拥有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购买保额在20万元左右的商业养老保险比较合适。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