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春暖之日"金银"花开更艳 需求令白银更具优势

2011年03月03日 09:08 来源:中国证劵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疾风知劲草”。地缘局势动荡、美元弱势,让生活于通胀魅影之下的人们更加体会到什么才叫“真金白银”。

  “金价与银价齐飞”。长期来看,世界货币的弱势表现将支撑“硬通货”的良好价格表现;而一旦出现短期风险事件,贵金属仍将受益于避险需求的增加,从而获得溢价。

  相对黄金而言,工业需求向好令白银更具投资优势。

  金价与银价齐飞 白银更胜一筹

  鉴于美联储持续购债带来的弱势美元格局和全球经济快速复苏带来的实体需求改善,我们继续看好近期贵金属表现,考虑到经济复苏阶段实体需求因素将远重于货币因素,因此工业需求占比较高的白银将比黄金有更好的表现,金银比价将持续下降至经济增速放缓阶段。

  弱势美元让“硬通货”更硬

  进入2011年后,美国经济加速复苏对美元走强形成支撑,但事实却是美元近期依旧疲软,这并非美国经济不够好,而是美元供应压力日益加大。

  在去年10月份美联储再次宣布购买美国国债后,联储在11月份开始加速购买债券力度,使得美元的供应持续增加,第二次阶段开始美联储每周购买国债均值达到了200亿美元,而第一阶段不过是每周130亿美元的水平,因此美元供应的压力并没有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而下降,反倒出现加速增长的情况。从美元libor利率来看,美元拆借成本持续在低位徘徊,即使是中东和北非动荡都并未使得美元有多大的改观。所以在今年6月份联储购债之前,美元的大规模供应仍将压制美元,而且基于整体货币的增加,未来即使美元能够上涨,力度也会弱于2009年。无疑,世界货币的弱势表现将支撑“硬通货”的良好价格表现。

  经济复苏带来利多氛围

  美国已经进入了加速复苏阶段,给全球经济前景带来良好预期,而此前市场担心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中国的货币紧缩政策可能导致中国需求的下降。但从年初的中国进口数据和汽车销量来看,中国需求并无放缓迹象。虽然中国通胀压力仍较大,但是由于权重系数的调整及春节后物价季节性回落的关系,中国2-5月份的CPI很难超越1月份的4.9%,将带来一定的政策缓解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正常增长和货币的有序回收。

  因此,全球经济复苏处于良好阶段,主要行业出现快速增长,这一方面带来了贵金属的实体需求,另外一方面也因大宗商品的上涨带来了额外的保值需求,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的加大使得当地的投资者纷纷选择买入贵金属对抗通胀。美联储目前实施的是零利率政策,美国的市场利率还处于低位,而通胀开始上升,1月份通胀升至1.6%,这意味着美国所处的是负利率加剧的阶段,这降低了贵金属的持有成本,同时商品上涨引发的通胀上升给贵金属提供的是一个正向的市场环境。

  工业需求令白银更具优势

  对于贵金属而言,矿产产能有限决定供应变动不大,因此影响贵金属价格主要是需求的变化。贵金属的需求分为实体需求和投资需求,后者主要是包含对抗美元贬值、通胀和避险等方面的需求。对黄金而言,实体需求主要为首饰金需求,而白银的实体需求主要来源于工业,故白银的需求波动更大,能够更好的受益于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增加。

  美联储持续的购债令美元处于弱势格局,而联储的政策已经开始见效,美国进入加速复苏阶段,全球经济增速向好决定商品的工业需求向好,新兴市场开始出现通胀压力,同时中东的不安定因素又带来些许避险需求,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贵金属价格仍具走强能力,其中工业需求的快速增长将给白银带来更多投资优势。

  这是因为,白银工业需求占其总需求的比例接近50%,而黄金的工业需求不过10%,影响黄金需求的主要来源是首饰金需求(50%)和投资需求(40%),而黄金的首饰金需求为刚性需求,受经济复苏的刺激并不大。因此经济复苏处于阶段时,传统制造业的复苏会快速拉动白银的工业需求,将令贵金属中白银价格的表现最好。

  避险需求带来额外上涨机会

  在经济良好表现下,避险需求并不能成为今年贵金属的主题,黄金ETF基金从高位至今减持了70多吨黄金,反映出资金从黄金流向了其他资本品。但避险需求还是会给贵金属带来短期的额外上涨机会。无论是潜在的主权债务问题,还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中东政局动荡,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出现短期风险事件,贵金属仍将受益于避险需求的增加,从而获得溢价。

  对于上半年而言,由于美联储持续购买债券及中国通胀将处于季节性下降期,贵金属价格并不具有显著的下跌风险,但是进入下半年后,由于经济的良好表现,美联储有可能开始退出刺激政策并回收货币,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如未能有效控制通胀而最终采取大规模紧缩措施的话,将给贵金属价格带来较大下跌风险,尤其是白银。万达期货 熊彬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