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应“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自国务院发布“非公经济36条”以来,尤其是去年5月国务院下发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以来,出现了许多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现象。在城市天然气供应等领域不乏成功个案,民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小额信贷公司也不断涌现。
但到目前为止,由于相关各项配套政策出台缓慢等,同时由于经济技术实力与行业门槛的落差,民营企业在诸多领域仍然只能观望,无法实际进入。不少民营企业担心,“新36条”会像2005年2月的“非公经济36条”一样,在执行中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全国工商联去年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近几年来,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私人控股企业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均不足10%。
三种心态民间资本拿到“通行证”后,为什么不能挺进而踟蹰不动?一些民企和工商联界负责人道出了自己的心态:
一是不敢进。行业内已经有“巨无霸”型的国企一统天下,弱小的民营企业根本不敢进入,更别提与之一争高下。比如,铁路、石油、天然气、煤炭、航空、金融等领域,资质门槛极高,民企根本难获得经营资格。
二是不愿进,不愿当没有话语权的“小媳妇”。重庆民生能源(集团)公司董事长薛方全分析,少数大国企积极与民企合资,这种姿态值得肯定,但他们要求控股,而且把自己操盘当成基本原则,这就吓退了许多民企。
三是进不去。大部分垄断行业要么已经把市场瓜分完毕,要么门槛太高。这如同一场盛宴,民企虽然拿到了请柬,却找不到一个席位。“新36条”发布后,中石油就一口气抛出了2000余亿元的项目向民企招商,但许多民营企业却选择观望。因为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勘探等十几个领域,早已被央企牢牢把持。
去年8月,中石油向浙商抛出了119个项目、2000余亿元的招商引资大单。这是自国务院5月份发布鼓励民营资本的“新36条”之后,央企巨头迈出的第一步。但许多民营企业却选择观望。
据浙江超达阀门总工邱晓来评价说:中石油的招商引资会议,更像是一个新闻发布会,中石油的重点只是说明有哪些项目要引进,投资、合作的点在哪里。具体的东西还没有,中石油并没有明确的合作意向、合作方式。
在合作方向上,双方目标指向偏离。中石油合资的重点在天然气与管道和装备制造建设上;而不少民营企业则希望在成品油批发、合作建加油站等进一步加强合作;希望进入中石油的采购企业名录,或者进入中石油的网络体系。
不过,中石油向全国工商联承诺,向民资开放天然气管道建设与经营、成品油销售和装备制造三个领域。
据悉,中石油已经与山东最大的地炼企业之一东明石化签署合作协议,承诺今后将向后者供应原油。今年6月底,投资20亿元修建的日照至东明的原油管道将建成投产,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不过,投资比例是按照7:3比例,中石油绝对控股。
宁波市工商联的调研显示,有33.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自身条件不成熟,还不愿意进入垄断行业;有31.7%的表示国家有关部委没有明确配套政策措施,急忙进入风险太高;而有24.6%的企业表示进入垄断行业是被法律法规禁止,有10.3%的企业认为地方有关部门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