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日地震或致中国加息暂缓 学者担忧外来压力

2011年03月17日 09:3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本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事件发生后,中国经济究竟会受到多大影响?目前危机尚未过去,专家坦言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就短期而言,中国加息的步伐可能慢半拍,但由于中国通货膨胀最大的因素在国内,预计未来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会轻易放松。

  预计中国加息推至欧洲央行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原本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将立刻加息,但由于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预计中国加息的步伐将会慢半拍。他认为,在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加息之前,中国可能不会加息。“日本突发的灾难出乎意料,我们还需要一段时间观察其影响,然后才能做出决策。”

  外来通胀压力暂缓

  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之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接连下跌,伦敦金属交易所三个月期铜在日本地震发生后一度跌至去年12月16日以来的最低点,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一度创出近5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尹中立指出,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短期内将降低。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其工业生产因为重大灾难而陷入停顿,自然会减少对许多大宗原材料的需求。不过,尹中立表示,中国通胀最大的因素还在国内,因此预计未来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会轻易放松。

  重建再推高全球通胀预期

  众多国内外机构指出,就长期而言,当日本的灾难过去后,其重建过程将再度推高全球的通胀预期。

  摩根大通指出,灾后重建过程将对日本经济起到推动作用,该机构将2012年日本经济增幅从此前预计的1.8%上调至2.0%。花旗集团也将2012年日本经济增幅的预期从1.9%上调至2.1%。

  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日本灾后重建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原材料,可能推高价格。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刘东亮指出,如果日本的核泄漏和停电被迅速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那么仍对日本未来的经济保持正面看法,甚至灾后重建可能提振长期低迷的日本投资水平,引发日本在未来2至4个季度的经济复苏。

  准确判断尚需时日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就日本灾难的影响作出准确判断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许多做判断需要的基础条件目前还不具备。假如核泄漏在短期内能控制得住,接下来就进入灾后重建,那就可以借助日本阪神地震的历史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

  至于日本灾难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赵锡军表示,从全球金融市场的反应可以看出,地域的相关性很明显。与欧美金融市场相比,日本周边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受此次灾害的影响更大。他认为,只要核泄漏等不确定性还存在,中国等亚洲市场就很难稳定下来。记者 李若愚

  -相关新闻

  金价大跌 美元走强

  也提供了逢低买入的良机

  受到日本核电站事故在全球资本市场引发恐慌情绪的影响,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15日跌破1400美元/盎司大关,创下10周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全球资本市场引发大规模恐慌性抛盘,股票、原油等市场15日纷纷遭受重创,令部分投资者不得不抛售黄金,筹集现金以弥补其他市场的损失。那些进行了几个月交易的对冲基金也在纷纷抛售黄金。

  白银遭受到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投机性对冲基金的退出,跌至33.56美元/盎司。随着15日交易的开始,铂金和钯金同样出现了大幅的下跌。

  美元仍具备十足上行动力,据报道称15日路透社调查显示,多数专业人士没有因日本发生严重地震和海啸,以及中东和北非的动荡局势,而改变对于美国经济增长或通胀前景的看法。投机性资金抛售了大量资产,纷纷投入到美元的怀抱。

  美国百利金融集团黄金分析师麦克·戴利表示,随着核辐射危机的加剧,黄金市场上的套现现象将愈演愈烈,但金价的大幅下挫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逢低买入的良机。

  国际油价重挫4%

  据新华社电 由于日本地震导致核泄漏事故引发全球投资者恐慌抛售,国际油价15日大幅下挫,纽约和伦敦市场油价跌幅均在4%左右。

  日本地震不仅导致5家炼油厂关闭,涉及产能为每天140万桶原油,还导致核电站爆炸,严重的核泄漏让投资者认为日本经济走出灾难要花费更长时间,这将影响世界经济前景,市场恐慌情绪陡增。

  当天,油价自开盘后便开始狂跌,最低跌至每桶96.71美元。之后,由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说美国经济正在稳步复苏,并宣布维持现在接近零的利率水平不变,美国经济前景看好让油价跌幅有所收窄。到当天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大跌4.01美元,收于每桶97.18美元,为近3周最低水平。(记者 刘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