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短期理财产品热销投资门槛悄然提高

2011年03月21日 09:07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最短有十几天的,最长有3个月的。14天理财产品,收益与本金成正比,如10万元起4%,100万元起4.2%,1000万元起4.5%,您需要多长时间的?”在某商业银行的中关村南大街营业网点,客户经理向记者介绍正在销售的几款理财产品。

  楼市遭遇调控、股市上下两难,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将目光投向银行理财产品。而记者近日发现,部分银行悄然将热销产品的投资门槛从5万元提高至10万元甚至50万元、100万元。

  经历去年至今年的几度加息,目前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不仅随息而涨,产品期限也更加丰富,少则7天多则1年的品种比比皆是。目前,一些3个月以下期限的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达到了4%左右,高于1年期存款利率3%和两年期存款利率3.9%。比起多次到银行进行转存,如此高收益的短期产品,非常适合投资者短期资金的投资需求。

  事实上,自年初央行加息后,银行就普遍提高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当时,市场普遍认为银行产品的高收益仅仅是加息后的“昙花一现”,但目前看来,市面上在售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很多超过了4%,远远高于1年期银行定存3%的收益。很多新发行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预期收益上调了0.2%~0.3%,有的银行7天理财年化收益率已逼近3%,而14天的产品有的甚至达到3.9%的高位。如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于3月18日起推出系列高收益、短期理财产品,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6%。

  但在高收益吸引投资者的同时,部分银行设定的“高门槛”却把资金量较少的客户挡在了门外。以往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为5万元,但多家银行提高了购买门槛,如某城商行发行的6月期产品投资门槛为20万元,另一股份制商业银行184天期产品认购金额则高达100万元。这类高收益高门槛的银行理财产品已越来越多。

  “收益高、超短期的理财产品近期销售非常火爆,一推出很快就卖完。”某银行的客户经理如此向记者介绍。

  银行缘何提高投资门槛?某银行客户经理表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火热,短期理财产品销售期一般为2-4天,但最近来看往往1天就能全部卖完,所以不愁没有客户购买,也就相应提高了门槛。另一位股份制银行大堂经理直言,部分高收益产品是为了照顾VIP客户,专门向高净值客户发售,起购门槛少则100万元,普通客户根本无缘购买。

  显然,高收益可以吸引更多的大资金客户,银行在提高产品收益的同时,认购门槛的提高幅度也相当明显,主要在于季末考核临近,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来吸收存款,让大量的资金出现在账面上。

  眼下,由于可选择的投资渠道相对减少,资本市场又波动较大,加上通胀过高,加息预期依旧强烈,近期银行理财产品发售呈现“艳阳高照”的良好形势,3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最受消费者青睐。业内人士认为,投资短期理财产品是当下较为合适的理财方式。

  不少投资者对银行短期产品十分喜爱,认为短期理财产品的安全系数很高,不存在风险。其实,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到短期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当前一些银行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在标注收益时,多采用“最高收益率”等字样吸引市民眼球,但是到期后的实际收益率往往要低很多。事实上,这些说法与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基本相似,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并不等于实际收益,到期后并不能保证投资者拿到这些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第三方机构研究表明,目前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信贷、债券以及货币市场。信贷资源持续收紧,必然导致信贷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扬。此外,由于近期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高位。这样,随后发售的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的收益率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涨幅。

  有关专家指出,短期理财产品最主要的作用是为短期闲置的资金提供“安身之处”。投资者最好不要长期持有,毕竟其预计收益不及中长期理财产品,甚至不及3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也不能取代银行活期存款的实际功能。同时,各商业银行发售的短期理财产品差异较大,在购买、赎回期限和产品收益上有诸多不同,投资者一定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结合自身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不要忽略相关风险,掉进投资陷阱。

  短期理财是否是稳健投资人在加息预期中最好的投资方式?有关专业人士认为,2011年我国已经进入持续加息通道,市场普遍预期年内央行还将提高加息操作频次,持续加息也意味着市场上的各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将随之提高,但是也不应该过短。理财师建议广大投资者重点关注投资期限在3到6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

  未来一段时间,银行发行的流动性较强、风险相对较低的短期理财产品可能形成一定趋势。随着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越来越高,市场的资金也会越来越紧,这将为银行新发行的稳健收益型理财产品带来利好。陈宜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