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销售有误导管理团队太嫩 当心理财产品背后猫腻

2011年03月24日 17:00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来自省消协和省银行业协会今年“3·15”的统计表明,银行的理财产品、保险和基金正成为投诉的新热点。

  据南京一位储户反映,她一个亲戚在银行工作,一点退休金经不住她好说歹说,买了一款“与大宗商品和股市挂钩”的理财产品,一年后到期,亏损高达43.6%。买了50万,亏了20多万。而当时买的时候,理财经理和产品的宣传折页都说该产品有极高的盈利预期。出现巨额亏损后,银行跟她协商,提出展期两年,看能否在行情好转时减少损失。结果,该产品累计亏损仍高达38%。银行提出还要再展期,作为补偿,银行和信托公司提出退还当初认购时双方的手续费,另外再送一箱食用油。这位储户愤怒地说:三年前我要是买房子,50万早就变成100万了,买了这样的理财产品真是瞎了眼。银行这么烂的水平,还能替谁理财啊?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报告显示,过去两年间,确有多款银行理财产品折戟巨亏,其中这位投资者不幸中招的理财产品亏损率最大。银行事后解释是,这款产品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其目标客户群应为拥有成熟投资理念、良好投资心态,并有较大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然而银行业协会和消协接到的投诉材料显示,该产品不少投资者为退休老人、刚迈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和家庭妇女。银行也承认,在理财产品的销售上,都直接将指标落实到个人,销售员为顺利完成销售指标,往往将目标客户群的标准一降再降,部分非目标客户群被纳入了客户范围,销售时有误导客户的嫌疑。

  近年来,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业务呈井喷式发展。来自银行业协会的数据,2009年的银行理财产品达到7566款,募集资金达到5万亿元,2010年更是高达8万亿元。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的一位专家指出,早期的理财产品,投资方向主要是银行间市场、银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收益略高于银行存款,风险可控,客户资金与风险市场隔离。应该说这些属于银行熟悉、专注并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

  这两年,情况出现了变化,商业银行不断探索业务创新,新的投资管道不断出现。一是借信托平台进入股票市场、产业投资市场,银行通过与信托合作,将从公众募集的资金交给一些投资管理公司,进行股票、大宗商品和实业投资。银行除了在募集时有一块手续费收入,超额收益部分银行还能参与分成。二是一些银行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特别是一些商业银行本身就有外资银行的股东背景,“洋股东”推出的一些高风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很容易推销给境内投资者,美其名曰帮助境内投资者实现“跨越全球市场的资产配置”,“打通人民币海外投资的通道”。实践证明,这些大量与利率、汇率、大宗商品期指挂钩的理财产品风险极大。

  一家外资银行的“利财通1号”被曝出巨亏60%,其销售人员欺瞒投资者,承诺保本和高收益。销售人员还私自篡改了投资者的风险评估报告。

  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说,从他们经手的理财产品纠纷看,银行代销理财产品,都说自己不直接承担售后管理风险、到期收回等实质的法律责任,但从银行柜面发售出去的,客户在很大程度上视为银行行为,不同于在证券公司买卖股票,没有亏损概念,一旦到期不能兑付或者资金运用出现问题,客户将难以接受,银行也将面临声誉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的巨亏,与资金管理团队“太嫩”有直接关系。“一些基金的管理人还都是一帮娃娃。”华泰证券一位资深基金经理说,虽然这批“80后”都做着“巴菲特”式的梦,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没经历过完整的市场周期,直接从学校到市场,模拟运作的时候可能还行,你真的把钱交给他,那就是在抛硬币,“这边赚了,那边赔了,大部分时候赚少赔多,拿投资者的钱练手!”

  专家表示,现在的理财产品设计复杂,许多投资者很难清楚地理解所设计收益与亏损的原因,因此不能简单地看宣传折页的收益率,而更要注意该类产品的高风险因素,做到理性投资。  本报记者 陈志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