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促进民间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融合

2011年03月28日 09:53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发改委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高位平稳运行,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全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完成总产值76156亿元,同比增长24.6%。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以此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完善,资金作为重要资源配置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不少业界专家指出,在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时,除去重视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外,也要重视民间资金的力量。不但要防止其反政策方向流动,还要积极引导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又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需要依靠庞大的民间资金助推其发展,促进民间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融合。

  我国过去高消耗资源、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迫切需要那些消耗资源和能源较少的,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来带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同特点是能耗低、污染少,产业带动能力强,符合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能推动我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增强在全球经济合作中的竞争力。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风险较高,许多创新型企业处于初创阶段,以专利、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占比较高,在未转化为现实的收益之前,银行介入有一定难度。相比较之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高、收益大的特点,比较符合民间资本的“胃口”。

  有业界人士指出,一边是充沛的民间资金潮涌,一边是众多创新型小企业嗷嗷待哺,这是另一重意义上的资源配置失衡。我国的民间资本一直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很大部分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成为到处游猎寻找获利机会的游资,过去两年进入到了房地产领域甚至农产品领域,成为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把民间资金导流引入实体经济一直是政府的愿望,而实体经济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于民间资金具有较强吸引力。这些产业属于国家大力倡导和支持发展的行业,政策风险较小,而且在行业准入上,门槛也比较低,民间资金比较容易进入。

  而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许多领域中,国内企业已经进行了深入探索发展和技术创新,比如生物医药行业和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已经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核心技术,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效益,符合民间资金的逐利需求。

  统计显示,去年我国生物、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全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933.82亿元,同比增长27.07%。而且高技术企业更加重视产业技术创新,盈利水平持续升高,2010年高技术制造业销售利润率达到5.41%,创7年来销售利润率新高。

  在许多地方政府的规划中,未来经济蓝图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肆着墨。如果闲散的民间资金聚集,为许多尚处于襁褓之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将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推手。有了稳定的投资渠道后,民间资金就不会成为规模庞大的游资到处盲目游窜,给地区经济运行带来冲击。

  如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

  业内专家建议,对于高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大财税扶持力度,通过价格补偿、税收返还、利差回报、资源补偿等方式保障民营投资的收益水平,提高民间资本的比较效益。具体在投资形式上,一是投资在创业板上市的创新型企业,二是鼓励民间资金直接入股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分享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收益。

  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培养新的增长点,成为引领新一轮增长的引擎。不论是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是给民间资金开源导流,维持稳定的金融秩序,促进民间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都是一举多得的重要举措。李文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