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分别于1月20日和2月24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存准率,每次上调幅度为50个基点,每月一次,已成惯性。此次上调后,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准率已经分别高达20%和16.5%的历史高位。事实上,为舒缓通胀压力,去年央行就已经频频 “亮剑”。如此频繁动用货币政策,抑制通胀效果几何?
收紧意图明显
刚刚进入2011年,短短3个多月时间,央行已一次加息、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事实上,从去年2月份开始,央行就不断交替使用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两大措施。到目前为止,央行已经三次加息、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足以表明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决心。
目前市场存在过度流动性确是事实。自金融危机之后,国家投入4万亿财政资金以应对经济下滑风险,配套贷款资金从金融系统陆续进入市场。据统计, 2009年,全国投放贷款达9.59万亿元。 2010年,全国新增贷款7.95万亿元,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规模4500亿元。而在今年1月份,信贷再次出现高增长,当月新增贷款1.04万亿元。
就目前来看,公开市场在3月份和4月份将再次迎来货币投放高峰,到期资金量分别为6870亿元和6000亿元左右。这也意味着,这笔巨额资金将重新回流至商业银行手中。与此同时,我国实行强制结汇制度,企业取得外汇收入之后,必须向人民银行兑换成人民币,而这些人民币大都作为企业存款流向大型商业银行。央行目前尚未公布今年2月份外汇占款数据,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数额为23.08万亿元,较去年12月末增加了5016亿元,环比增加24.39%。当月外汇占款数量居于历史高位,与2010年10月创下的30个月新高5190亿元水平十分接近。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估计2月份、 3月份外汇占款会有所回落,但低于3000亿元的可能性不大。
面对如此充裕的流动性,央行不光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成惯性,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收紧流动性也从未间断过。上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1090亿元,央行在上周二回笼资金1350亿元之后, 3月24日又再次发行470亿元3月期央票。最近三周分别净回笼资金730亿元、 490亿元和100亿元。
尚存多大空间
虽然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到达历史高位,银行手头也越来越紧。但面对居高不下的物价,央行将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连续加息仍然是各方专家对年内货币政策的共识。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存款准备金率无法设定上限,只要利息能覆盖商业银行成本,存款准备金率仍存在上调空间。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认为,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证明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率的最高限制,也没有任何实践能够证明它到了什么点就不可以再实施。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实际上是针对当前流动性的情况来实施的,跟它的历史高点没有关系。
事实上,已经有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内存款准备金率将不断攀升至23%这一1984年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来罕见的历史高位。超过20%的存款准备金率,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者眼里可以说是超出他们想象范围的。但是,由于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只要央行认为银行还能承受资金被进一步冻结的压力,那么央行就仍会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调控流动性。
与此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对冲到期的流动性,并不能替代加息。考虑到目前实际利率仍为负值,通胀预期仍在, 3月份CPI可能再创新高,仍有加息必要和可能。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下一次加息的时点将在第二季度。由于上半年通胀压力仍然较高,初步估计, 3月份CPI将创下新高,二季度CPI保持在5%以上的高位,中央需要继续巩固调控成果,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为此二季度政策紧缩仍有可能。
历史数据表明,从去年10月至今,央行已加息3次,时点分别为2010年10月20日、 12月26日、 2011年2月9日,每隔两月。不断加息,但负利率情形依旧。专家认为,政府其实也不希望看到负利率,在今年CPI为4%的预期目标之下,连续加息或是必然选择。现在一年定期存款利率3%,由此来看,如果要改变负利率状态,每次25个基点,年内加息4次也并非不可能。对此,英国投行巴克莱资本预计,中国还可能加息3次,不过,如果发生以下情形,加息会多一次,累计上调100个基点:即中国上半年真实GDP增速超过9.8%,外部全球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涨幅明显高于目前的预期。
不是万能良药
种种预期显示,回收流动性,抑制通胀,后市货币政策一定会有所举动。但不论加息,还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抑或是其他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究竟收效几何?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货币政策并非万能良药,仅靠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显然不能解决问题。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就认为,从CPI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来看通胀, 2月份CPI同比上涨4.9%,依然处于高位,说明通胀压力仍然很大。这其中,食品价格高涨是重要原因。而食品涨价主要来自农产品供需关系的失衡,并非流动性过剩引起。另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普遍涨价,导致输入型通胀存在。应对这两个因素带来的CPI高启,货币政策的效用就显得很有限。闫伟表示,短期内要抑制物价上涨,应该从生产环节考虑,从降低农产品中间环节以及各种费用入手,而非采用货币政策。
今年年初,费城美联储主席普罗瑟就货币政策作演讲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货币政策无法加快劳动力市场状况好转的速度,也不能防止资产价格泡沫。 “若强求货币政策起到它无法起到的作用,希望凭借货币政策来实现激进的稳定经济目标,只会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而无法降低不稳定性。”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而言,货币政策频繁举措,也难免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形势严峻,需要货币政策来进一步抑制银行的及早放贷冲动、继续回收市场流动性;另一方面,当前仍处于经济危机后的复苏阶段,国际国内经济复苏面临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加息节奏太快、太频繁,势必会使企业的贷款难度增加,贷款成本提高太快,不利于企业经营,也不利于经济增长。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货币政策需要有新思路,当前的货币政策操作过于频繁。而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认为,货币政策是否过于频繁的确值得关注。
抑制通胀,还需要政策 “组合拳”。货币政策应携手财政政策,也是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如针对结构性通胀,就需要财政政策配合,加大对于粮油生产的补贴力度,促进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维持市场供应。同时,当前的通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成本推动所致,针对这一点,财政政策更要有所作为。业内人士建议,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减轻企业面临的要素成本上升压力;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此外,在央行采取加息举措同时,停征利息税,也有助于进一步缓解负利率现象,从而起到抑制通胀作用。 (张小乐 蒋娅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