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欧洲央行在议息会议之后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25%。这是欧洲央行自2008年7月以来的首次加息,也是对在2009年5月降至历史最低并维持至今的1%的主导利率首次上调。虽然,英国和日本央行仍“按兵不动”,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议息会议结束后也表示,目前并未决定这次加息是否是“一系列加息的开始”,当前的货币政策姿态仍保持宽松。但是,欧洲央行国际金融危机后的首次加息无疑将给国际和国内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昆平、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研究员袁江,请他们对此进行了深度分析。
持续通胀高企迫使欧洲央行加息
记者:最新数据显示,欧洲通胀指标已经连续4个月处在欧洲央行认可的2%政策范围之上。同时,国际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给欧洲央行以巨大的政策调整压力。因此,市场认为,欧洲央行是在增长和通胀艰难平衡后审慎决策才一致赞成加息的。这一结果同时也表明,欧洲央行目前更为关注通胀威胁。那么,这是否标志欧央行加入新兴经济体抗击通胀的统一战线?
周昆平:对于历来以维持物价稳定为己任的欧洲央行而言,自去年年末以来CPI持续高于2%的中期目标肯定是无法容忍的,并且通胀压力逐步扩大的趋势并未有任何缓解的迹象。CPI从去年12月份的2.2%,一路上升至今年3月份的2.6%。虽然剔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仍保持在1.1%左右,但是为了有效调控物价上涨预期,防止国际上持续高涨的能源和食品涨价压力逐渐渗透到其他日常消费品,欧洲央行被迫采取加息政策。实际上,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特里谢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担忧国际油价上涨引发物价全面上行。
未来货币政策可能会逐渐趋于紧缩,但是考虑到欧盟整体经济复苏状况不甚理想,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依然高企,并且短期内连续上调利率极可能导致新一轮的欧债危机爆发,因此现在就断言欧元区会进入连续快速的加息周期恐怕为时尚早。
袁江:显然,从静态视角看,欧洲央行本次小幅加息短期内还难以对全球流动性产生显著影响。特里谢也发表声明,称本次加息是一次性行为,欧元区并未进入加息周期。但是,政策的魅力在于直接影响市场预期。考虑到各国日益抬头的通货膨胀,欧洲央行加息行为本身即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下半年或将逐渐进入实质性的加息潮,由此可能导致全球资本回流,进而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产生新的影响。
影响大宗商品市场走势或更分化
记者:市场认为,一方面欧洲央行加息抗击通胀,将构成对大宗商品投机客的严厉警示,大大缓解亚洲战线的压力。但另一方面,由于欧洲经济本就疲弱,其在大宗商品市场中并非主角,除非市场足以形成持续升息预期,否则对全球通胀压力缓解将十分有限。另外,由于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多以美元而不是欧元计价,只有美联储加息美元升值才能平抑大宗商品价格以及投机资金,全球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周昆平:如果国际大宗商品热潮未来逐步由快速上涨,转向震荡收敛,那么全球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才可能会有所缓解,不仅欧元区,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通胀也会得到好转。
我认为,大宗商品市场投机可能缓解的前提,一是次贷危机后的全球流动性扩张已近尾声,甚至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收紧货币。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的日趋稳固,QE2在6月份到期之后延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宗商品热浪的流动性基础将减弱。二是目前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经济复苏要远优于欧日,尤其是此次欧元区加息和日本地震海啸之后,美元资产的需求量开始回升,未来如果葡萄牙等国的欧债危机再度恶化,那么美元可能会出现反弹,大宗商品涨价的美元贬值基础可能会出现动摇。三是目前的经济复苏状况恐怕难以长期支撑大宗商品市场过度繁荣。除原油以外,农产品、工业原材料、初级制成品等大类大宗商品均已突破2008年时的历史高点。而目前的全球经济仍未能恢复到此前的繁荣程度,尤其是欧盟和日本两大发达经济体,整体复苏状况堪忧,欧债危机可能二度爆发,而日本地震海啸更是耽搁了复苏进程。在这样的整体状况下,要想单靠炒作新兴市场国家需求来维持大宗商品继续创造历史新高的态势非常困难。
袁江: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以美元计价,短期内随着欧元区加息,美元兑欧元将走弱,原材料价格通常会走高,这一幕在2008年曾经上演过。
但长期看,大宗商品价格严重依赖于全球整体流动性状况,且其波动性较大,因此仍需观察美联储下一步的政策取向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欧元区货币政策或将进入偏中性
记者:对于市场关注未来会否继续加息的问题,特里谢的回答是目前尚未决定,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将留到下次议息会议决定。他认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包括能源价格、中东不稳定局势、新兴市场商品需求以及欧元区不断上扬的税率。那么,从这个层面说,欧洲会否将从金融危机后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逐步恢复正常,同时是否会“撬动”全球利率向常态回归?
周昆平:虽然这是欧洲央行在时隔近3年之后的首度加息,并可能意味着欧美等发达国家“超宽松货币政策时代”的逐渐谢幕,但从外部国际大宗商品热潮的发展趋势以及欧元区内部经济复苏状况来看,欧元区货币政策指针到中期内更可能偏向中性,而非立即进入紧缩的加息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除法德两大核心成员国以外,欧元区其他成员国的复苏状况并不理想。2011年2月份欧元区整体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9%的历史高位,加息之后希腊、葡萄牙等国的借债、财政紧缩成本上升,欧债危机可能会再度引发。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可能更加倾向于中性,而非紧缩。
袁江:欧洲加息之幕的开启必将导致市场对下一步利率政策取向的持续争论。但是,经济波动自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在通胀难以遏制的前提下,发达经济体的加息周期必将来临。对于中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操作空间的负担逐渐减轻,而在我们视野之外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风险却可能正在悄悄积聚。
中国需要提前研判欧美可能的持续货币紧缩对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综合目前状况,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三点:一是欧债危机,欧元区加息则可能使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雪上加霜,进而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大幅度波动;二是日本灾后重建,其直接关系到全球资本流动,加息则使资本动向更加扑朔迷离;三是中东动乱本身已经导致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而欧美加息则将使大宗商品重新定价,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欧央行加息对我国短期影响有限
记者:欧洲央行近3年来首次加息举动,是否有利于我国宏观调控,是否有利于缓解热钱涌入?
周昆平:此次欧元区加息之后,中欧之间的基准利差略微收窄至2%,并且基于以上分析,欧洲央行持续大幅加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中欧之间的利差不太可能持续收窄,因而资金回流欧洲的压力并不明显。对于中国利率政策和流动性影响也不显著。这次欧洲央行加息对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影响力也较弱。
另外,由于前期市场普遍预期欧洲央行可能加息,因而市场早已透支了此次加息的影响,欧元在加息之后可能反而会出现下跌。
袁江:欧洲央行加息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客观上是积极的。
首先,人民币升值压力将有所减轻。由于中国先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加息,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内外利差,进而吸引短期国际资本流入进行套利。伴随着欧元区加息政策出台,英美加息预期日益强烈,部分资本将逐渐流出中国,由此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其次,国内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将扩大。尽管我国货币政策主要立足国内经济状况,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元悖论”的魔咒一直影响着政策的实际操作空间。随着内外利差缩小,基础货币投放压力也将随之减轻,作为货币政策主要工具的利率政策将获得更大调整空间。记者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