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伏通胀老虎,中国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层层加码,房地产调控措施更是紧锣密鼓,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不降反升。于是我们要问,大宗商品一再地推升全球通胀水位,这到底是需求拉动,还是炒作?
当中国央行10次提准、4次加息之后,再说中国式通胀源于输入、源于国际炒家恶意炒作似乎说服力不强。应该认清,目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的涨价之风成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拉动,也就是需求拉动,同时也有市场炒家夸大预期的成分。大宗商品已经金融化,任何商品都包含对未来预期的风险溢价。既然金融化是合理的,我们不得不接受大宗商品的高溢价。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在全球央行抗通胀的较量中顽强上涨,很多人会很奇怪。这是为什么?
我们看到,很多国家央行的确在抗通胀,但这些国家央行目前把握的抗通胀尺度往往偏松。说白了,没有一个央行敢于走在前头——不敢大幅度升息,一举纠正负利率,同时也不敢一下子将货币的“水龙头”关紧。这种态度实际在助长市场对风险偏好资产的追逐,乃至出现加息涨“一寸”,大宗商品涨“一尺”的现象。很多央行的紧缩举动不是在抑制通胀,而是在追逐通胀,甚至有点驱赶通胀的意味。正是因为这种驱赶举动,使得市场中的绝大多数投资者坚信很多商品和资产还要涨,而无惧加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抗通胀一定需要全球央行一致行动,尤其是大国间应一致行动。而现在全球最大的央行美联储以及全球第三大央行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不是紧缩,甚至是在有意识地“放水”。美日放水,中国和欧洲央行加息,流动性泛滥倒流,加息导致热钱流入,通胀更难控制。可以这样判断,如果美日两国不改变对通胀的态度,其他各国央行在抗通胀斗争中必然碍手碍脚,只能采取爬行式升息方式,跟着通胀走。
抗通胀实际是一场战争,全球市场风险偏好情绪指数与采取紧缩政策的央行站在对立面,美日央行在隔岸观火,全球风险资产市场总体仍将保持震荡上涨趋势。
鉴于这种形势,中国抗通胀的方式有待创新。比如,能不能考虑让一些好企业公开招募优先股,这既可大量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将消费资金转为长期投资,也可解决目前实体经济资金紧张问题,同时通过市场的方式收缩流动性。试想一下,当社会大量转换资金用途,将短期资金变为长期资金,将恐慌通胀的资金变为可以获得稳定回报的投资,是不是可以将“老虎”关进笼子?当然,政府在长周期高通胀趋势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必须认真考虑是否需要发放物价补贴和存款利率补贴的问题,这可能比约谈企业更受欢迎。
我们看到,由于美国经济目前仍处在低通胀、稳增长的状态,因此它不会想到紧缩。从美国经济实际表现看,这种稳健复苏的态势短期不会改变,通胀率不会立即跳涨。因此,预计未来半年内它不会加息。如果说美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会有所微调,微调的点在于适度地减少国债购买量,同时不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至于加息,那是今年末才会考虑的事情。日本的情况更特殊,不用说现在没有通胀,即使未来有了通胀,日本央行也很可能不会加息。因为它最重要的任务是要确保重建,重建需要极低的利率以解决企业融资所需。
必须看到,输入性通胀对中国是威胁,对发达国家也是威胁,而且是长期威胁。如果我们出口产品对国际提价,输入性通胀就会导致美日两国通胀率的上升,于是发达国家的通胀率必然上升,最后不得不抗通胀。只有这样,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趋势才能逆转,全球通胀率才能恢复稳定。
目前看,中国央行还会继续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预计未来还有加息空间,再度提高准备金率的概率也很大。中国农业银行 大客户部高级专员 何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