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评论:中国外汇储备多大规模才合理?

2011年04月22日 09:4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2万亿美元增至3万亿美元不到两年时间

  4月14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稳居全球第一。但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清华大学金融高端讲坛上发言时坦言,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我国需要的合理水平。

  我国外汇储备究竟多大规模才算合理?过多的外汇储备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哪些负面影响?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外汇储备四年排行第一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犹如坐上了高速列车,增长迅速。尽管一季度中国出现了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但是这丝毫阻止不了外汇储备继续创新高,以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余额领先全球,这也是自2006年以来中国连续第四年排行外汇储备第一名。

  2006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万亿美元。不到3年,2009年6月,外汇储备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而外汇储备从2万亿美元增至3万亿美元,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2009年以来外汇储备之所以快速增长,与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趋势密切相关。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及外商直接投资均出现明显增长。此外,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本外币正利差的情况下,境外资本包括“热钱”流入量加大,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国家外汇管理局此前发布报告称,2010年我国“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的7.6%。不过,外汇局同时表示,贸易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海外投资收益和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等合法合规的涉外经济活动基本可以解释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

  郭田勇指出,预计我国贸易顺差将继续收窄,随着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告一段落,境外资本流入新兴市场的格局将随之变化,届时外汇储备增速有可能放缓。

  过量会增大通胀压力

  毋庸置疑,近年来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一方面印证了我国产品出口贸易势头强劲;另一方面,也能使国家利用手中“余粮”,应对世界性的经济棘手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过多的外汇储备也会为经济的平稳运行增添“隐忧”。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认为,我国外汇储备以美元和欧元资产为主,欧元和美元的“轮番”贬值,不但使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账面亏损,而且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管理的难度。发达国家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给中国带来较大的资产泡沫风险和通货膨胀压力。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一季度我国贸易出现了10.2亿美元的逆差,但是外汇储备却增加1974亿美元。国际“热钱”大举流入我国,过去10年年均流入近250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9%。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较强。

  周小川指出,外汇积累过多,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多,增加了央行对冲工作的压力。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强调,我国持有外汇储备越多,央行投入基础货币的规模也就越大,现在货币发行量已经是超规模了,一旦外汇增加央行就需要发行更多的货币来进行对冲。而要解决外汇储备过量的问题,最根本在于改革我国的外汇储备体制。

  保持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我认为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够了,剩下的钱要大量投资、多元化投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表示,外汇储备应当首先用于实体经济,保证中国可持续发展所紧缺的资源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中所需要的技术。

  对于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何管理,夏斌认为,应该修改外汇管理原则,重新明确外汇储备运用的具体顺序。首先,保持必要的外汇流动性,以满足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其次,用一定的外汇干预外汇市场,满足汇率调节的需要;再次,服务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获取战略性利益;最后,再有多余的外汇储备,可用于相对较高收益的金融投资。

  谢太峰认为,外汇储备是否合理的标准不是绝对的,它需要和一个国家的GDP相关联,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外贸易增多,外汇储备也自然会增多,但只要在一个合理区间内持有外汇储备就是合理的。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占到全世界的1/3,应该将过多的外汇储备主要向石油、黄金、矿藏等资源类领域进行投资,把一部分的外汇储备变成资源,采购国外的先进装备、先进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同时,国家要进一步稳定人民币汇率,阻止国际“热钱”涌入,增加居民的持币愿望。

  另外,谢太峰还呼吁,应将外汇储备还之于民,解决国内住房、教育、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问题,尽早启动外汇储备民生战略计划。本报记者 周小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