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国际金价飙升 芝加哥掀起“淘金热”

2011年04月26日 14:0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入行30年,这么疯狂的景象只见过两次,上一次还是1980年的时候。”芝加哥硬币公司的合伙人比尔·伯德望着柜台窗口排起长队的顾客喃喃自语道。

  位于芝加哥西南郊区的芝加哥硬币公司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专门从事贵金属零售与回收业务,名头虽大,在芝加哥金银币界也算业内翘楚,却只有5个工作人员,应付起日常业务绰绰有余,但过去一周热到发烫的生意却让这家老牌公司人手紧张。

  就在过去一周,已经在2月份10次创下历史新高,被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后继乏力、上下两难的国际金价仍在攀爬,连续5个交易日小幅上扬,最终在21日站上了每盎司1500美元这一重要心理关口。

  作为店内唯一一名资深金属专家和管理者,满头银发的伯德忙得焦头烂额。他一边为一名八旬老妪攒了几十年的金项链估价,一边为怀揣2万美元现金购买白银的顾客介绍各种银币和银砖的优劣,同时见缝插针地回答记者的问题。

  据伯德介绍,从8时30分开门到接受记者采访时的11时30分左右,这家貌不惊人、地处偏僻郊区的小店就已回收了价值10万美元的贵金属。“这个数字对于我们来说已十分可观了,”伯德指着窗外以中老年人为主的顾客长队对记者说,“要知道,许多老年人仅是取下一对金耳环,或是翻箱倒柜找到一两个金纽扣来这儿换几十美金的零花钱。”

  如果说柜台外面的小额出售及购买者是这家公司过去30年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那么怀揣大笔现金或是搬着满箱金银进入后台与工作人员当面交易的才是这一周的亮点。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年男子向记者展现了他要出售的一块银砖以及四五百枚鹰洋银币。这名男子告诉记者,这些银币是他2004年购买的,那时的银价仅为每盎司6至7美元。他表示,目前翻了几倍的银价已太过疯狂,所以想尽早出手。“尽管美元在不断贬值,可我仍需要钱来付各种不断上涨的账单。”

  然而,卖的多,买的更多——这些鹰洋银币很快就与码放得整整齐齐的百余枚金币一起卖给了另一位怀揣大量现金的顾客。这名顾客对新华社记者说,随着美元贬值加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贵金属比一纸货币或股票更有价值,因此他决定拿出一部分积蓄来投资金银,作为儿女上大学以及自己退休后的资金保障。

  伯德说,近几年他的顾客群不断扩大,所处的社会阶层也越来越广泛,但中上层阶级仍占主导。他说,这一阶层的顾客通常有部分剩余财富可以投资,但近几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推行的弱势美元政策以及日益膨胀的通胀压力令他们面临财富缩水的隐忧,黄金等传统避险工具就成为他们的首选。

  一名购买大量黄金的顾客对记者说:“政府的救助资金一分都没用到像我这样勤奋工作、诚实纳税的普通人身上,而是悄悄地挪到了像摩根大通这样大财团的口袋里……我宁愿通过购买黄金来存储我的财富。”

  美国百利金融集团资深黄金分析师麦克·戴利表示,金价飙升的背后隐藏着美国民众对于政府财政监管能力的深深失望,而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前不久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为“负面”,引发市场对美国国债风险的担忧。

  金融危机让很多美国人对股票的价值和政府监管金融业的能力产生疑虑,而货币贬值以及通胀压力加大又驱使普通人不得不进行投资来防止财富缩水,持续数月的西亚北非动荡、日本强震、海啸和接踵而来的核危机以及不断深化的欧洲债务危机令投资者避险需求居高不下,于是真金白银就以其传统的保值和避险功能以及跑赢股市、楼市的高额回报率紧紧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不仅普通人看好黄金,各国央行也加入了这场“淘金热”。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各国央行持有27219.8吨黄金,占其全部储备的11.3%,相比去年同期的27030.4吨以及10%的比例都有明显上升。

  目前,相比“纸黄金”等更快捷的投资手段,越来越多的黄金投资者倾向于购买实物黄金并长期持有。甚至有部分投资公司将所有黄金期货合约折换为实物黄金对冲风险。GMFS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实物黄金投资需求较前一年暴涨66%至880吨,该公司预计2011年实物黄金需求仍将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

  部分分析人士警告说,目前资金流入金市的速度太猛太快,相对于股市、债市来说,池子较小的金市可能面临较为猛烈的价格波动。

  德意志银行金属研究部负责人丹尼尔·布雷布纳近日表示,只有投资者确信投资环境重归良性,全球经济能够在政府不再采取非常规刺激手段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金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调。

  或许只有全球经济迎来实质复苏的曙光,这股“淘金热”才能渐渐平息。(记者 李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