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众多出口企业在承接订单的时候,显得格外“挑剔而犹豫”:只接短单不做长单,青睐中小规模的订单不愿做大订单,有些企业纵使采购商出高价也不愿多接订单…… 曾经抢手的订单,如今为何变成了“烫手山芋”?专家认为,我国企业正遭遇来自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增加、融资难度加大、汇率风险加剧等因素的冲击,在“三大冲击波”的影响下,“中国制造”以及“中国价格”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我国企业亟须通过加速转型升级,增强产品附加值和议价能力,提高对外贸易中的话语权。
“物价冲击波”令企业措手不及
“香精、保湿剂、皂基等原材料的价格已经涨了20%,但是对外报价还不敢同比例提高,怕吓跑了采购商;招工不仅难而且成本越来越高,今年会再增加两条自动生产线,希望能缓解一下吧。”广西柳州两面针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涛告诉记者。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主要工业原料的涨幅都在20%-80%。来自广东省外经贸厅的数据显示,95%的企业表示2011年的出口成本将会上升10%-20%。同时,接近45%的企业表示其利润将会下降,这一比例比去年同期提高了8.3个百分点。
莫涛告诉记者,目前两面针的对外报价提高了10%,但这个涨幅也只是处于保本水平。因为大幅提价的后果便是丧失出口竞争力,采购商会转而寻找替代供应商,将订单转移至其他价格更为低廉的国家或地区。
“说起来就觉得烦,企业面对沉重的成本压力,却没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没钱赚也要硬撑着市场份额,结果是现在见到订单高兴不了反而头疼。”莫涛说。
面对“雪上加霜”的经营形势,企业只有不断提升竞争力,才能增加提高终端产品价格的底气。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董事长蔡高声说,丝绸集团的童装设计部门主动为客户提供上百种新款选择,从原来的“被动下单”转向“主动接单”,提高了产品议价能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