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中国第一批保险公估人闪亮登场。自拿到准生证之日起,保险公估人就被冠以“保险裁判”的头衔。如今,习惯充当幕后英雄的保险公估人正扮演着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追随着深圳产业升级、建设“保险中介之都”的脚步成长,并将和保险公司、保险经纪、保险代理等一道构成结构健康的现代保险市场主体。
从“替补”到“裁判”
只有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没有保险公估人参与的保险市场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犹如比赛没有裁判一样,缺乏合理公正。但在保险公估引入中国之初,公估人充其量只是作为“替补”队员,承担保险公司分离出来的部分查勘业务。随着保险市场日臻完善,投保人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有关保险理赔的纠纷频繁发生,市场亟需一个独立于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之外的第三方,对双方的行为进行评判和界定,保险公估存在的必要性日渐凸显。
据深圳市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影介绍,保险公估是搭建起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互信共赢的桥梁。当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估人为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提供查勘、检验、评估、理算服务。保险公估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有利于缓和被保险人和保险人之间的矛盾。
一名保险公估人向记者讲述了他和同事公估一起家俱厂火灾案的经历。“大火持续了近8个小时才被扑灭,被保险人声称有价值810万人民币的损失。不过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就理赔金额产生了分歧,保险人同意赔付的金额不足77万元人民币,期间双方多次协商未果。”
“我们反复多次对投保人出险现场进行查勘,同时走访深圳市家俱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最后根据公估公司以往处理同类案件的经验,并结合本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公估意见。经过沟通,最终保险当事人双方都同意接受我们提出的定损金额277万元人民币的理赔方案。”
巨灾理赔凸显专业优势
保险公估人在保险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在重特大保险事故理赔面前一再得到证实。2001年,四川绵阳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灾,某电子集团旗下三家公司遭受数以亿计财产损失。
公估公司进场以后,公估人员运用了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纺织、电力、通讯、建筑工程及装修、仪器仪表、制冷、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环境保护、声学光学、进出口贸易、法律、财经等多学科的技术。经过一个月的查勘、鉴定、定损、理算工作,最终向保险公司出具了损失评估报告,为案件的赔付提供了科学、合理、准确的依据。
2008年对于中国的公估业来说,又是一个大考之年。这一年因地震、台风自然灾害频发的缘故,保险公估接单量陡增。
据某公估公司一位负责人回忆,该公司在汶川地震中,先后调动了1800多名查勘人员,300多台车辆,完成财产损失公估800多件,这些灾难对保险公估业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进行了检验。
在2010年发生的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南方大面积暴雨、大连输油管道爆炸、南京化工管线爆炸、吉林特大洪灾等一系列有影响的重特大保险事故中,公估公司均以突出的专业优势参加了灾后保险救助工作,为促进保险经济补偿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做出了贡献。
从“公估之都”到“中介之都”
观察国外的成熟保险市场,理赔案件有80%都是由保险公估公司核定损失,既有代理被保险人赔案的公共公估人,也有为保险公司提供公估服务的独立公估人,充分成熟的客源和法律体系为公估的独立性提供了保障。但在中国,交由公估公司核定的保险案件至今不足三成。
无论从国外的经验还是从国内的市场需求来看,保险公估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是毋庸置疑的。当2009年保监会和深圳市政府提出要推进深圳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和打造“公估之都”这个目标时,业内人士无不受到鼓舞。这一年,深圳保险公估业的业务收入逾4亿元,比十年前增长近60倍。今年2月,在深圳市保险中介行业协会承办的“第三届国际保险公估(深圳)高峰论坛”上,中国保监会和深圳市政府在充分肯定“公估之都”建设成果的同时,共同提出打造“中介之都”的新目标,这更被业内寄予了无限期望,在他们看来,保险公估,保险经纪,保险代理,这些与保险业息息相关的中介行业都应该独立规范地发展,在未来的市场里和保险公司共同构成结构健康的现代保险市场。(段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