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预期收益率下降 4月理财市场现两大投资新动向

2011年05月13日 09:4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银率网发布2011年4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月报显示,截至2011年4月28日,4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突破1500款,同比增长67.3%,环比持平。与此同时,各期限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整体下降。值得关注的是,酒类投资和阳光私募产品在4月出现了新动向。

  人民币外币产品发行量现分化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11年4月份,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人民币产品1256款,环比下降1.6%;外币产品发行251款,环比增幅15.7%。据悉,其中英镑产品发行量环比增长50%;澳元产 品 环 比 增 长3 5 .7 %; 欧 元 产 品 环 比 增 长18.9%;加币产品环比增长50%;美元产品环比增长9.0%;港币产品环比下降2.1%。

  记者了解到,不仅人民币及外币产品发行量出现了分化,4月份不同期限、不同类别理财产品发行量也现分化现象。银率网表示,4月份期限在6个月至1年的中期产品发行226款,环比下降3 .8%;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发行1194款,环比增长3.92%;长期产品发行69款,环比增长19.0%,但仍处于低位运行。与去年同期相比,短期产品发行量增幅超过79.0%;中期产品发行量增幅超过14 .0%,长期产品发行量超过100%。在理财产品类别方面,记者了解到,银行间市场工具类产品发行量上升,挂钩利率类产品发行量回落。银率网统计显示,4月份投资于银行间市场工具的产品共发行443款,环比增长超四成;挂钩利率类产品发行84款,环比下降58.2%;混合类产品发行量依然保持高位,发行633款,环比增长9 .1%;信贷类产品发行量回落,环比下降7.5%。

  1249款产品到期 1120款产品披露数据

  银率网数据显示,4月份各期限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整体下降,3-6个月投资期限产品预期收益率微涨。据统计,投资期限为1个月以内的产品预期收益率环比下降4.1%;1-3个月产品预期收益率环比下降0.4%;3-6个月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环比增长4.0%;6个月-1年期产品预期收益率环比下降4.1%;1年以上产品预期收益率环比下降1.9%。

  在到期收益率方面,各披露数据的理财产品表现较为理想。据介绍,4月份1249款产品到期,1120款产品披露了到期产品数据,披露率达89.7%。在披露数据的1120款产品中,1119款产品达到了预期收益,达标率为99.9%。另,1款产品“广发银行薪加薪16号—汇率触发型人民币理财计划2011年第一期”到期零收益。

  酒类投资产品现身 阳光私募降低门槛

  收益率下降、发行量持平的4月理财产品市场貌似波澜不惊,但却出现两大新动向投石问路,为市场带来活跃气氛。

  首先是出现了独具一格的酒类投资理财产品。随着酒类投资市场的升温,投资于酒业的信托理财产品逐渐受到追捧。4月份工商银行推出了“舍得30年年份酒收益权信托理财产品”。投资者有两种获得收益的方式:一种为产品到期,可以选择以现金形式结算收益,预期年化收益为4.7%;另一种方式为在产品存续期内提取白酒实物,并在产品到期获得6.7%的预期年化收益。“酒类投资的信托理财产品较为独特的方式在于投资者可以选择收益方式。”银率网分析师认为,就这款产品而言,选择以现金形式结算收益优势并不明显,4.7%的年化收益跑不过C PI,其真正优势在于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为便利的白酒投资平台。由于这批白酒年份较长,发行数量少,制作工艺较高,未来会有一定的升值空间。但银率网分析师同时表示,目前中国白酒投资刚刚起步,对于白酒的鉴定指标没有统一规定,故投资者对于此类投资需谨慎。

  第二大动向是阳光私募降低门槛。据悉,阳光私募产品一直被定义为高端客户的专属产品,过高的门槛限制将普通投资者拒之门外。4月份中国银行推出了“中银成长组合”人民币理财产品,选择5家成长型阳光私募基金进行证券投资管理。封闭期6个月后,每个月开放一次。银率网分析师评价说,目前市场上长期产品数量有限,这类产品可以作为长期投资来配置,而对于产品的收益,期望值相对较高。“在目前高通胀的环境下,结构性产品与此类产品将会逐渐成为较为有效的抗通胀投资产品;但由于这款产品风险较大,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且资金量比较充裕的投资者。”该分析师表示。

  就投资者5月份的资产配置,银率网建议:短期配置最好以投资期限3个月左右的产品为主;对于超短期理财产品,投资者要结合闲置资金的投资期限而定;长期投资的理财产品选择以信托贷款类产品为主,可以配置部分结构性产品,首选100%保本、挂钩农产品或黄金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张莫)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