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根收紧、CPI高企及加息预期下,投资者投资意愿高涨,今年就是理财产品发行年。”某银行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显示,今年国内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都发生了井喷的现象。但是一季度,数款理财产品未实现预期收益率。在投资热情的高涨下,风险控制显得更为必要。
虽然银监会多次要求银行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测试和提示,但记者在西安多家银行走访发现,部分银行网点随意填写风险评估问卷,存在风险提示不到位等问题。
现象
发行很热 收益不佳
随着央行今年以来连续4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被提高至创纪录的20.5%。流动性收紧直接使得今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高烧不退。
据银率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月,各银行发行理财产品逾4000款,发行总量创历史新高。但与发行火热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并未实现最高收益率,甚至出现零收益。
4月,某银行到期的5款挂钩欧元汇率产品因理财期内,欧元兑美元大幅下跌,产品设定的区间全部被突破,直接导致5款产品到期收益为零。
市民
说明抽象 买得糊涂
记者在采访中,大多数市民表示,他们只知道理财产品收益较高,至于怎么运作并不熟悉。市民李先生就因为不了解理财产品吃了亏。李先生曾经购买过一家商业银行的信托理财产品,投资3个月却最终“颗粒无收”。银行的工作人员向他介绍这款理财产品时称,最高年化收益率可达7%。虽然在购买前李先生看到了风险提示书,可是“近十页的产品说明书,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来说太抽象了”,李先生说。
银行
风险评估流于形式
银监会曾多次发出通知,要求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测试和提示,但是,记者在西安多家银行调查发现,部分银行网点随意填写评估问卷,存在风险提示不到位等问题。
记者来到位于西华门的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内,恰逢一位客户正在办理购买理财产品的手续。理财经理拿出几份表格让客户签字,其中就包括了产品说明书和风险评估的表格等。记者注意到,客户只是在这份评估表最后面留下了签名,而里面的内容是理财经理自己完成的,目的是让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适合购买此款产品。
无独有偶,记者在南新街另外一家银行看到,这里程序也类似,由理财师填写各种表格,客户只需签名。一位理财师表示,目前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理财经理的任务压力也很重,而有的客户耐性不好,时间长或者流程复杂就可能导致客户流失,理财经理为了留住客户只好尽量简化流程,导致风险评估流于形式。
业内
不应忽略理财风险
采访中,工行南大街某网点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理财产品毕竟不是存款,大多数产品是非保本保息的,所以保证收益率不能百分之百实现。个别理财产品还出现了低于收益率甚至“零收益”的现象。“尽管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客户经理都会称以往理财产品都能实现收益。但是作为投资者不应忽略相关风险。”
记者 王赫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