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晃:我快被理财成“无产阶级”
金融危机让不少国内投资人对外资银行高风险理财产品心有余悸,迷你债券、ACCU-MULATOR等各种产品曾经都有过造成上亿身家巨亏的“案底”。昨日,又知名人士、杂志出版人洪晃在其微博投诉在德意志私人银行投资理财“越理钱越少”的事情,再次将外资银行理财投资推上了风口浪尖,引来了无数人的关注。
洪晃昨日在其微博中表示“德意志银行的私人理财是全世界最坏的服务,我快被他们给理成无产阶级了。”作为拥有246万微博粉丝的名人,洪晃直接的批评,迅速在微博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成为热门话题。
随后,记者通过微博联系洪晃了解具体情况,但其并没有回复。此外,记者也尝试联系德意志银行私人银行公关,但截止截稿时,该行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尚未正面回复。
事后,知名美股和港股评论家信麟议论表示,事实上选择这种理财产品的人大多数投资人都是没有多大的评估能力,他们大多都是出于相信银行品牌。此外,他表示“大行的客户经理很多时候更多倾向推销次品,典型的代表就是大陆富人在香港被血洗的ACCUMU-LATOR,如果不相信客户经理和公司品牌,何必要买这些理财产品,我是一定不会买的。”
还有不少银行客户指出,购买外资银行产品的保障的确不如银行的牌子响亮。如早前进入中国的荷兰银行,先是被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然后苏格兰皇家银行退出国内业务,转给星展银行。网友评论说:“荷兰银行就更惨了,三年内理财产品转了两次手!”
此外,不仅仅对德意志银行理财的批评开始满天飞,不少人也指出,外资银行在国内迅速扩张之下,人才水平也未必能够保障。“一些外资行私人理财之类,做专户理财,买卖股票居然不做公司调研。所以只能在那配些基金进行被动投资。”
金融危机后各行力推保本德银暂无一款保本产品
这件事发生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分析表示,外资行在本土化方面缺陷是明显的,但是在国际网络服务方面,还是有点优势,产品线的选择相对多一点,但是选择还是要自己评估好,不要完全听信客户经理的。但巴曙松表示,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是,经历一次危机冲击之后,外资行在理财市场恢复声誉和信任,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记者昨日打通了德意志银行私人银行客服电话,客服人员表示,目前德银在中国只在上海和北京两个地方开设了私人银行网点服务,并且一般接受的客户是资产300万以上的。目前德意志银行在中国推出的只有10只QDII基金产品和投连险产品,并没有开发挂钩大宗商品等标的物得理财产品。但其所有投资产品都是不保本的。
实际上,不少业内人士对外资银行高风险的财产品的印象并不好,“像ACCUMULATOR这类产品,是一个标准的牛市顶峰产品,既被投行卖了非常高的量,又帮投行做了对冲,一举两得。外人输钱是必然的。ACCUMULATOR将投行的优势及人性发挥到极致!”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其实,经过金融危机以后,不少外资银行都开始走“保守”的路线,包括汇丰银行、恒生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目前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保本为主。其中,汇丰银行到2010年底保本产品的占比在80%以上。而恒生银行行长关燕萍此前也对本报记者表示,该行内地发行的结构性产品都是90%及以上的保本型产品,即使出现大的风险,最多的亏损也不会超过10%。法兴银行零售银行总裁毕鹏飞对也本报表示,目前在中国推出的所有产品都是100%保本的。
QDII重新回归外资行投资已出现大面积亏损
不过,今年开始,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开始好转,不少外资行慢慢上线了不少QDII产品。这类基金产品波动较大,属于高风险产品。德银被投诉的产品估计也在此列。记者大致查看了目前理财产品情况,截止5月13日,到期收益率亏损理财产品中外资行的确榜上有名,其中花旗银行的“美元代客境外理财产品—1年期挂钩指数和基金美元票据”,到期收益率为-3.22%,该产品的投向为结构性票据,挂钩标的包括交易所股票指数和指数型基金。为改期所有理财产品中,到期亏损的两只产品之一。
另据晨星统计,上周银行发行的QDII产品也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可统计的69只产品中,仅9只产品净值正增长。其中外资银行发行QDII跌幅最为明显。花旗银行对国内投资者售卖的贝莱德世界黄金基金周净值跌幅7.12%;花旗发行的施罗德环球资源跌幅6.34%;渣打银行发行的贝莱德全球基金跌幅5.79%;美林银行发行的世界矿业基金跌幅5.79%、汇丰银行发行的贝莱德世界矿业基金跌幅5.78%。
“实际上,经过金融海啸之后,我们现在推这类高风险产品都会相对谨慎一些,一方面是推的速度不是很快,另一方面要求只有资深投资者才能投资这类高风险产品。产品的选择上也以稳健为主,比如多推即时挂靠海外标的产品,客户可以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来得及作出反应。”某大外资行相关负责人昨日对记者透露,金融危机过后,该行将客户分成了深投资者、有经验投资者和经验较少投资者这三类,要求所有客户填写调查问卷,只有得到最高等级的资深投资人才能投资高风险产品。
巴曙松也分析指出,这些产品主要面向特定的高端人群,所谓合格的投资者,监管是假定这些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强。不过,这类投资人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银行相当于将投资的判断和风险后果的承担全交给了个人。巴曙松指出,在香港的雷曼迷你债券事件中,合资格的投资者就无法追讨了。南方日报记者 黄倩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