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港媒:英国滞涨警号响起 恐现双底衰退

2011年06月07日 16: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7日电 中新网金融频道获悉,香港《经济导报》近日刊登张锐署名文章《英响滞胀警号 恐现双底衰退》,文章提出,尽管英国经济像全球其它发达经济体一样基本走出了金融危机的泥沼,然而其复苏的脚步却显得异 常地沉重与蹒跚。

  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未来前景黯淡

  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的英国经济一直处于极不稳定的增长状态,虽然在2010年英国GDP增长了1.3%,但当年第四季度却出现了0.6%的环比负增长,而且全年增长速度低于七国集团和世界平均经济增长水平。

  问题的关键在于未来增长动力不足,几乎所有的权威机构都下调了英国经济的未来增长预测。今年2月份,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将英国经济增长预期从去年11月份的3.27%降低到2.6%,而就在日前,英格兰银行再次将预期由2.6%修正为1.7%;无独有偶,英国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报告表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只有1.7%,较2月份的预测值低0. 1个百分点。

  对于英国经济持续疲弱原因的解读,分析人士将其归结为卡梅伦政府推出的财政紧缩政策。数据显示,目前英国财政赤字高达15,150亿英镑,2010年财赤比例将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债务负担将上升到占GDP78.7%的较高水平。因此,卡梅伦政府在去年10月宣布了英国史上最为严厉的财政削减计划——到2015年前削减1,100亿英镑开支,配合增税措施,在五年内实现财政预算平衡。

  这一财政紧缩措施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认为对英国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面对着居高不下的赤字与日益肿胀的债务,卡梅伦似乎除了紧缩财政外没有更好的选择,否则英国可能像希腊等国那样不得不寻求外界援助。也正是如此,卡梅伦日前作出了“财政紧缩政策没有必要作出调整”的正确表态。看来,英国经济未来还要承受政策调整之重。

  行业复苏微弱 经济数据表现疲软

  作为推动英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走出的主要力量,而且占英国经济五分之一份额的制造业,增长疲软象特别明显。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英国的工业生产比前一季度增长了0.4%,明显低于去年第四季度0.8%的增幅,同时也大大低于0.8%的市场预期。

  与制造业一样,建筑业产出的大幅下滑成为英国经济增长减缓的主要贡献因素。数据显示,在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2.3%的基础上,今年第一季度英国建筑业的降幅扩大到到4.7%。建筑业收缩的基本特征一方面表现为房屋价格的继续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购房信心的持续低迷。

  据英国哈利法克斯银行最新的房屋价格指数报告显示,4月份英国房价环比下跌1.4%,同比下跌3.7%;同时,英国抵押贷款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英国抵押贷款总额创下九年以来的新低,不到300亿英镑,同比降幅为4.6%。

  在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创的英国金融业,至今复苏步伐依然非常艰难。数据显示,自衰退开始以来,英国金融行业收缩9%,而截至2010年底,英国整体经济累计收缩才4.7%,忙着减少贷款和缩小资产负债表的银行业收缩率几乎是整体经济的2倍,而随着大型银行继续减少杠杆,金融业可能还将呈现收缩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最近一份对危机前后各行业表现的分析报告显示,银行和保险公司在 2000~2008年间为推动英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银行资产负债表粗略估算,期间金融服务业产出增长53%,平均每年为经济增长贡献0.4个百分点。显然,只要目前作为英国生产率最高的金融业收缩趋势不能逆转,英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就难言乐观。

  消费动能式微客观上看,将英国经济增长疲弱完全归于财政紧缩计划有失偏颇。实际上,除了财政紧缩导致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力量不足外,作为英国经济增长重要动力的消费引擎,也并不强大,其中一个明显标志是,今年4月份英国国内消费者信心指数骤降至两年多来的最低水平。

  据英国智库财政研究所(IFS)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过去12个月,英国人收入的跌幅是30年来最大的,至3月为止的2010~2011财政年,英国人的收入减少了3%,中位数薪金也已接近2005年的水平。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英国央行依然将主导利率维持在2009年3月以来0.5%的历史最低水平不变,但是如果未来通胀出现恶化,也并不排除英国央行施行加息之举,到时英国经济由此承受的“双底型”衰退风险也将随之放大。(中新网金融频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