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世界经济“南高北低” 全球双速复苏态势加剧

2011年06月09日 08: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世界银行在7日发布的最新《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说,预计2011年和2012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2%和3.6%,世界经济今明两年仍将延续“南高北低”的复苏局面。世行预测,今明两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将继续超过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增长的主引擎,预计2011年和2012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分别增长6.3%和6.2%,发达国家则将分别增长2.2%和2.7%。

  与1月份公布的预测数据相比,世行将发展中国家今年的经济增速调高了0.3个百分点,对发达国家今年的经济增速则调低了0.2个百分点。世行预测,中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速将分别达到9.3%和8.7%。

  报告将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今年的预测增速向下调降了0.1个百分点至3.2%,略低于1月预测的3.3%,对全球经济明年的预测增速维持在3.6%不变。

  发展中国家通胀抬头

  报告指出,在走出金融危机之后,发展中国家需要集中精力解决各国面对的挑战,诸如通过结构改革实现平衡增长、对抗通胀压力、应对大宗商品价格高涨等。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斯·蒂莫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已在超负荷运作,存在过热风险,特别是亚洲和拉美地区。货币政策已做出反应,但财政和汇率政策可能还需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抑制通胀。”

  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在2011年3月份通胀率达到同比接近7%,比2009年7月的低点高出3个百分点以上。通胀率升幅最大的是在东亚和中东北非地区,折射出前者的产能限制和后者的食品价格影响。

  全球宏观经济主管、报告主要作者安德鲁·伯恩斯也表示:“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危机已经结束。现在必须集中力量将货币政策调整到更为中立的立场,并重建财政缓冲能力以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反周期政策来应对危机。中期前景越来越依赖于能够带来生产率提高和可持续增长的慢作用的社会、监管和基础设施改革。”

  中国的通胀风险基本可控

  对于中国来说,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斯·蒂莫表示,近期有迹象显示中国的增长在减速,但是不应太多关注个别的工业数据,而更应关注资产、房地产价格上涨以及金融危机后信贷供应激增等现象。他认为,中国的货币紧缩目前处于正常的轨道,不过也需要考虑财政政策的紧缩,做好准备应对经济部门结构调整、劳动力供应的减少、出口对G D P贡献下降等新变化。

  但总体来说,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的通胀风险基本可控。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韩伟森说,中国央行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显示出积极调整的方向。他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有进一步紧缩的空间,还可以调整一个百分点回到危机前的水平。

  不过,他也指出,需要警惕过度紧缩的风险,过度紧缩会导致中国经济走走停停。他同时表示,金融系统正在日益复杂化、国际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行政措施的作用效果下降,应该主要使用市场为基础的措施。用行政手段抑制价格会在中长期产生不良后果。

  韩伟森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达到生产潜能的极限。预计今年经济增速会比去年低1%,同时贸易盈余会有所下降,进口需求可能会超过出口需求。

  发达国家前景“阴云密布”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表示,发达国家依旧面临高失业、财政整顿等与金融危机相伴生的挑战,发达国家今年经济增速放缓,与日本遭受的地震及海啸袭击、财政整顿、金融危机后银行业及家庭债务重组等因素有关。

  报告指出,在以上诸多问题的影响下,高收入国家和诸多欧洲发展国家的前景“阴云密布”。

  世行将美国经济今年的增速从1月份预计的2.8%下调至2.6%,对2012年美国经济2.9%的预测增速维持不变。

  同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也在讲话中承认,美国经济目前的增长速度低于预期。伯南克表示,2011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确比预想要慢,一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8%,而二季度的经济活动又受到日本大地震后供应链中断的影响。但是,伯南克坚持认为,美国经济温和复苏的势头没有改变,并会在今年下半年有所增强,只是各个领域的复苏程度有所不同。

  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天在与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联合记者会时表示,他并不担心美国经济会出现“二次探底”。奥巴马认为,虽然5月份的就业数据令人失望,但是之前三个月美国的私人就业增长相当强劲,因此尚不能确定5月份的情况只是“小插曲”,还是反映了“长期趋势”。

  同时,世行预计,日本经济今年增速仅为0.1%,2012年将回升至2.6%。世行报告指出,日本遭受的地震和海啸袭击以及西亚北非局势不稳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但预计对其他经济体的溢出效应将较为有限。(记者 张媛 孙韶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