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貌似比定存划算 超九成理财品未赢CPI

2011年06月14日 11:26 来源:上海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曾频频陷入“大幅亏损”、“夸大收益”等尴尬漩涡的银行理财产品,今年开始来了一个“咸鱼翻身”。来自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继一季度创下发行累积规模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72.52%的新纪录后,最近2个月各大银行又先后发行了各类理财产品3252款,不少储户、股民私下里奔走相告,“买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要超过4%,比存定期划算很多。”

  从不受人待见的“鸡肋”货,摇身一变成了人人追捧的“香馍馍”,银行理财产品沾的就是“信贷紧缩”的光。原来,资金紧张、通货膨胀、收缩银根之下,银行开始对不计提资本,又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理财产品大为推崇。然而,抛去风光的表面,银行理财产品爆发式增长的背后还藏着不少“隐形”的风险。

  销售火爆

  之前对银行理财产品从来不“感冒”的丁阿姨,最近却没有“摒牢”。楼下的邻居告诉她有一个5万元门槛的银行理财产品,3个月的年化利息可以达到4.25%,这可要比她存定期高出不少,想想暴跌的股市也赚不了钱,她立马就把钱转出去买了理财产品。事实上,今年以来,资金回流银行申购理财产品的趋势越来越明朗,众多银行的理财产品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前5个月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高达7525款,平均每月发行数超过1500款,远远超过去年平均每月1000款的水平。最近几个月,由于贷款额度紧张,不少银行还在发放贷款时“搭车”销售银行理财产品。当然,销售最火爆的还属低风险的货币市场以及组合资产类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国债、票据资产以及信贷资产等。随着存款利率的步步提高,这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能达到4%以上,吸引了不少风险偏好较低的储户和股民。

  盈利“浮云”

  一片红火的销售最终还是绕不开关键的“收益”问题。究竟理财产品能达到预期收益吗?能战胜节节高升的CPI吗?

  根据普益财富数据统计,今年3月、4月,CPI指数分别达到5.4%、5.3%,而16家上市银行今年年初投资仍在运行和已经到期的理财产品中,超过九成的产品无法跑赢CPI。正在发售或即将发售的理财产品中,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5%以上的也是凤毛麟角,多数预期收益都锁定在3%至4.5%之间。

  据一家媒体的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发行的上千种理财产品中,大部分没有公布到期后的实际收益率,预期收益率掺杂水分成为投诉的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银行最近推出了高达8%至10%年化收益率的产品,往往与股票或大宗商品期货等高波动标的挂钩。今年有25款挂钩大宗商品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但这类理财产品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的收益,还需要等待市场的考验。有专家指出,在信贷紧缩的大环境下,理财产品快速膨胀有天然土壤,因此必须尽快加强监管,提高产品的透明度,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

  监管“盲区”

  眼下,多数理财产品大受追捧,但相形之下有一类却显得格外“凋零”——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今年的发行数仅有230多款。

  今年1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并按照每季度至少25%的比例予以压缩。这就意味着,一方面银行必须将这部分资金纳入表内,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也被要求加强监管,计提资本金。

  于是,今年一季度开始,银行理财产品中纯信贷类的市场比例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组合类产品的急速增长。这些“混合式”产品的投向包括债券、票据、信托等,却往往不会标明具体的投资比例。借组合理财产品的表外渠道,绕开信贷限制,俨然已成为一个监管“盲区”。据相关人士透露,目前银监会正在修订银行理财的管理办法,有望涉及信息披露、违规销售、产品设计等多方面的监管内容。本报记者 唐玮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