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银行融资难 民间借贷游走在边缘地带

2011年06月16日 15:38 来源:青岛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银行融资难,民间借贷风险大,是每一个中小民企的切身体会。5月17日,岛城房产抵押贷款叫停,民间借贷行业遭遇了有史以来最艰难的一个月。浮出水面的除了行业暴利带来的高风险漏洞,还有民间借贷距离“专业化”、“规范化”甚远的尴尬。

  房产抵押成“命门”

  “咬牙等待。”青岛百众惠抵押贷款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安郁华这样表述一个月来他的感受。5月17日,房产抵押贷款突然叫停,对于80%的借贷业务依靠房产抵押的百众惠来说,等于切断了命脉。目前,他们9个连锁单位已经关掉了2个,剩下的7个勉强靠催利息、收本金维持。

  即墨一位小老板的材料递进房地产交易中心柜台后又被退回。“我当场呆在那里,久久回不过神来。80万的借款去向早已安排好,这一环断掉,一切都要推倒重来。”几乎是同时,无抵押贷款、典当等业务直线上升。这位小老板后来咨询得知,目前无抵押贷款月息已超过8分,但仍趋之若鹜。“民间借贷比银行贷款简单直接,80%以上的小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融资。大笔资金进入民间借贷行业,却依然无法降低利率,是因为小企业非常缺钱。在高额利息和企业倒闭之间,我们必须选择前者。”

  受影响的还有放款人。安郁华表示,他们的放款人呈塔型结构,大额资金只有塔尖的那么几家,其他的放款人以散户居多,基本都是几十万的出资额度,政策一叫停,这部分人的收入也锐减。

  低门槛导致鱼龙混杂

  近两年,青岛从事民间金融服务的机构数量急剧攀升,注册机构已有200多家。但业内透露,加上“灰色地带”的杂牌军,大大小小累加起来已达到500余家。这些民间金融服务机构促成的交易资金可达上百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靠房产的抵押来掌控风险。

  青岛今融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宝玲告诉记者,行业内各家对风险的掌控力度不一,比如借款人在抵押房产外需出具第二住所担保,在有的小机构那里可以免除甚至代为提供假担保;再比如按照银监会和法律规定的范围,民间借款和融资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抵押借款率一般控制在抵押物价值的30%-70%,一些黑中介往往一房多押,并且超额度抵押。“按照规定,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才能经营投资公司,不少人以10万元注册咨询公司,在这个外壳下违规进行投资。低门槛造成了业内的鱼龙混杂。”

  正因为如此,不少民间借贷机构对给他们带来“重伤”的新政予以拥护。福元运通董事长孙立文表示,“叫停事件”是民间借贷蕴藏隐患的一个缩影,说明民间借贷累积的风险在连续调控政策下显现出弊端,应当引起关注。虽然生意都受到影响,但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件好事,有可能避免行业整体崩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他建议业内机构积极实施“自救”,股权质押,商标、车辆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都可以做。“政策应该还会放开,但放开时一定会在行业准入、风险控制等方面有所改变。”

  风险管控环节何时修补

  在孙立文看来,民间金融服务行业近5年来一步步走向全盛时期: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并肯定了民间借贷;2009年国家发改委牵头的 《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不仅扩大了民资的市场准入范围,而且降低了民间投资的准入门槛;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新36条”将金融服务等六大领域向民资放开;“十二五”规划中更指出鼓励扩大民间投资。

  安郁华所作的抵押贷款利率走势表也印证了民间借贷行业几年来的蒸蒸日上:2004年利率6%,2005年8%,2006年10%,2007年12%,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影响下更一度达到14%……

  “这种不稳定性正是该行业的症结所在。”青岛博金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注册咨询师陈刚说。“青岛民间资本总量庞大,资金需求缺口也大,政策也为民间金融服务行业打开了一个个窗口,但惟独缺失风险管控,导致了两头粗中间细的畸形格局。”作为管理咨询公司,“融资顾问”是博金重要服务内容之一,他们之前也为企业和借贷公司充当中介,但随着业内违规事件和风险的一再发生,公司已逐渐从这种合作中撤出,转而投向政府政策性融资平台。

  “各种农业扶持政策、科技支持项目和高新产业政策融资平台,正以规范化和高回报对企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民间借贷公司目前的处境堪称尴尬,如果他们对借款人的审核不严谨起来,各种信用机制又不健全,高风险下,金融服务中介只能知难而退。”陈刚认为。

  接受采访的多家民间借贷机构都表示,行业没有上级主管部门是这种尴尬的源头,虽然多家机构自发组建了 “青岛市民间借贷联盟”,但这一组织在遇到大风大浪和反映诉求的时候并发挥不了太大作用。何时找到“娘家”,结束群龙无首的状态,是他们共同的期盼。(本报记者 王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