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是减缓中国经济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最好出路,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必然的选择。”
6月19日,中国汇改重启届满一周年。一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经累计上涨5.5%。
多位经济学家及业内人士昨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都认为,人民币汇改作为一项既定的国家战略方针,尽管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并不能为外界的言论所左右。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就表示:“从长期而言,无论是人民币升值还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形势,现在还难下定论,也没有意义,因为人民币未来的走势必须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
适时扩大波动区间
6月17日,也就是汇改重启一周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716,再度创下二次汇改以来的新高。
重启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一直处于升值通道。但上涨并非惟一的方向,监管层更希望看到的是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适时扩大波动区间。不少金融机构及分析人士预计,央行将在6月份扩大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区间,从当前上下0.5%扩大至1%。
潘正彦表示:“在当前美元保持相对强势的环境下,是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较好的时机。此时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可以一定程度地削弱人民币兑美元出现过大幅度升值或贬值,从而能减缓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不过,潘正彦并不认为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能抑制国内高企的通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但是效果并不会很明显。”
潘正彦表示,而且随着汇率波动区间的扩大,将不可避免地强化热钱这一难题。因此,在利与弊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加以比较,很多问题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得到切实的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茂辉同样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适当地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抗波动的能力,而从长远来看,更有助于内外经济保持相对均衡。”
国际化面临压力
如果说,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是均衡中国内外经济的有效方式;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而且能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保驾护航”。“人民币国际化是减缓中国经济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最好的出路,是中国经济机构转型必然的选择。”孙茂辉表示。
瑞士信贷(香港)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大中华区金融机构主管、董事总经理袁峥怡在日前“复旦管院蓝墨水校园开放日”的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以美元计价的财富随着美元的贬值而流失,一旦人民币国际化则能达到为中国经济存量保值的目的。
而自去年人民币汇改重启以来,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进程可以说有目共睹。然而,与此同时,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开始面临瓶颈。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正面临着挑战,就是人民币投资的产品和存款之间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供需差,存款的增长比投资产品增长快,失衡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这可能将导致很多境外企业或个人不再愿意持有人民币。
对此,孙茂辉表示,尽管一些银行及企业在中国香港发行了一些人民币产品,而且首只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也挂牌了,但是仍需要加快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的推出。袁峥怡指出,人民币的回流机制必须得到解决,在适当时机让小QFII成行;另外,就是鼓励外资企业用人民币FDI替代外币的FDI。他进而表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多元离岸市场,除了中国香港,可以发展新加坡、伦敦等金融中心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