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中长期违约在所难免 欧美银行谋屏蔽希腊风险

2011年06月29日 14:28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像美国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他们在希腊等债务问题突出的欧元区国家的风险敞口并不大,因此即使这些国家发生债务违约,对美国银行业的直接冲击也并不会太大

  拥有7000亿美元资产规模的雷曼兄弟的倒闭引发了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且欧美银行业首当其冲。那么,如果希腊3000亿欧元债务发生违约的话,又将产生怎样的风波?显然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没有任何人能够作出论断。

  “希腊发生债务违约可以说是铁板钉钉的事情,问题只在于何时发生。这一点很多欧盟及欧洲央行的官员其实都早已意识到了,之所以到现在仍施以援手不放弃希腊,除了政治上的考量外,很大程度上也是考虑到当前全球金融系统及整个经济环境尚未恢复元气。”一位刚从德国结束学术访问回来的学者对本报记者表示。

  市场忌惮连锁反应

  美国当地时间6月27日,美联储监管部门主管Patrick Parkinson表示,美国银行业监管机构正在研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否会让美国金融系统产生溢出效应。Parkinson称,虽然美国金融企业似乎有充分准备来吸收欧洲债务违约或导致的大范围冲击,但很难预测违约会带来哪些后续效应。

  花旗中国区个人金融银行财富管理部研究与投资分析主管邱思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希腊的负债规模来说,即使发生违约似乎不会给市场带来太大的冲击。其实,当年雷曼兄弟的资产规模虽然高于希腊当前的负债规模,但7000亿美元的损失从理论上来讲也是能够被市场消化的,然而最终雷曼倒闭所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却是出乎意料的严重。因此,在无法预测希腊违约是否会带来连锁反应的情况下,欧洲方面不敢让其在当下违约。而这也是希腊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债务违约的一大原因。”

  其实,像美国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他们在希腊等债务问题突出的欧元区国家的风险敞口并不大,因此即使这些国家发生债务违约,对美国银行业的直接冲击也并不会太大。不过,正如Patrick Parkinson所言,对于美国银行业更深层次的担忧是,一个欧洲经济体的违约就可能对整个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产生广泛影响。

  相对而言,德国和法国银行业在希腊等国的风险敞口则比较大。因此,在美国的金融业正对希腊等国违约可能带来的冲击进行预估并有所准备之时,法国银行业已有所行动,提出了一项将把到期的部分希腊债务换为30年期新债的方案,以避免希腊出现违约。

  中长期违约在所难免

  不过,上述学者和邱思甥都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希腊出现债务违约是必然之事,而债务违约也是最终惟一解决其背负庞大债务的途径。“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希腊议会在明后天最终通过新财政紧缩方案的可能性比较大,然而,尽管如此,也仅是解一时之急,仅意味着希腊又暂时逃过一关,而接下来还会有一关又一关的难题。”邱思甥表示。

  “去年5月份欧盟敲定对希腊的1100亿欧元的援助资金后,基本意味着希腊3年内出现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并不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在对希腊进行实地考察后,往往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即希腊正在努力,而其在削减财政赤字及私有化方面都有所进步。”邱思甥进而指出。

  昨日有消息指出,欧盟官员正在准备关于希腊的一项应急计划,以应对若希腊议会否决撙节方案而导致该国无法获得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一笔救援款的局面。据称,这项工作进行了数周,旨在确保若希腊无法得到原定7月发放的下笔120亿欧元紧急援助贷款时为其提供必要流动性,以防止出现违约。

  “即便是这样,希腊仍可能在2013年之后出现债务违约。”邱思甥与上述学者同样认为。邱思甥进而指出,“到那时,如果全球经济出现实质性的复苏,欧盟也会愿意让希腊发生债务违约,因为在较为良好的经济环境下,希腊债务违约对市场的冲击会比较弱。”

  “其实,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都是通过本币贬值的方式来最终偿还债务。然而,希腊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只能使用欧元,而这无助于希腊解决主权债务危机。”邱思甥建议,“希腊可以先退出欧元区,让其通过汇率贬值的方式来解决债务问题,等其经济好转之时,再加入欧元区,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欧元维持强势。”(据国际金融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