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中的地方融资平台危机事件终于出现了。
有关媒体报道称,一家上海市政府旗下从事地产及公路建设的城市投资公司,从本月开始无法偿还银行流动贷款,要求银行拉长还款期,以及把该笔款项转换成以资产抵押的固定贷款,即变相拖债。虽然报道没有透露该公司名称,但相信所有跟踪观察这一领域的人们都知道此消息八九不离十。
无独有偶,这和我们听到云南一家公路城投公司无力支付银行贷款的消息在时间上相去不远。
地方债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多大?笔者只能说,大到应该以中央和地方资源全力去解决的程度。
去年上半年的时候,有人提出地方债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成为中国式的“次贷危机”。其时人们还仅仅是猜测和推演。按照一般人的思维,中国的很多地方政府有着足够的实力去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人力,都足以应对好这个难题。
但是,事实总比想象的要复杂。
融资平台的危机是以债务危机来表现,而债务危机的最大问题就是银行系统的风险。如果地方债务把商业银行拖下了水,那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灾难性影响。这恐怕也是中央最担心的一点。
中国的银行系统经不起再折腾。我们知道,1998年开始了国有银行改革,中央政府下了多大决心,花了巨资才剥离了银行坏账,其后这些银行纷纷涉足资本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前后挂牌上市。在投资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很难想象会再来一次坏账大剥离。
没错,地方债务扩张是为了搞建设,保经济增长。但是,任由地方政府去发挥“聪明才智”,那么,基于微观和局部利益考虑的债务扩张肯定会有失控的风险,而这和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思想势必产生很大的理念冲突。
我们也无法否认,地方负债的大扩张是在2009年前后。这也是中央4万亿刺激政策的结果。在“保八”、“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等中短期目标的促进下,地方政府出于多重考虑,也借机推出更多的地方项目。
在这双重因素背景下,如何介入和解决危机成为考验决策层智慧的关键。
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地方债务扩张其真实目的用在了基础建设还则罢了,如果流向了更多的隐形区域,则会更加剧其清理和解决难度。我们看到,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大量县域平台贷款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一旦其中的20%出现损失,就会导致目前商业银行高达200%以上的拨备覆盖率大幅降低至50%的水平。
以上述城投公司为例,在2008年底至2009年间,他们以进行基建为由,大量对外发债及向银行贷款,当中包括资产抵押贷款及流动贷款。
贷款到期,而相关的项目却并没有完成投产,没有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填补贷款,那势必产生一连串的反应,融资平台向政府求助,而银行也将不得不求助于地方政府,后者却没有什么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所谓的出路也就无非这么几个:减持上市公司中的国家股,这事我们在证券市场上已经看到了一些,比如华新水泥等。但这不是办法——你减持了就彻底失去控制权了,而且,在低迷市道下减持实在是亏大了。还有没有好办法?有的,就是持续扩大债务规模,但这债务负担的隐患是可以想见的。并且,在抗通胀、货币政策趋紧的大背景当下发债可以说是“难中之难”。
不过,笔者相信,办法总是有的,总有人要去解决和面对这一大摊子问题,总而言之一句话,地方债务问题仅靠地方是解决不掉的,中央政府的介入才是关键,现在下决心还不算晚。(本报评论员 张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