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份,各银行的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突然冒出,在各银行门外的电子屏上,昔日防范金融诈骗、新基金发行等滚动字幕,也基本被理财信息取代。记者调查走访获悉,烟台各银行的理财产品中,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超过5%,最高可达7%左右。这种“慷慨”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理财产品同比翻番,看上去真“疯”
“从6月中旬开始,我们就忙着联系客户买理财产品了。”解放路上某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说,以前主要是在柜台帮客户咨询,现在领导对业绩催得紧,所以他们开始通过发短信或打电话的方式联系老客户。
除了银行业务员由被动变主动外,分行、支行、街道分理处门外电子屏上滚动的字幕,现在也几乎被理财产品占领,以吸引过往市民的注意。
记者观察个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发现,此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售上,年化预期收益率都不是很高,超过5%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较为少见。不过伴随着股份制银行6%收益率成为常态,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发力。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股份制银行此前依靠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吸引了不少资金,导致一些原先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储蓄流向股份制银行,为此,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上调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发银行理财产品9544款,比去年同期的4724款已经翻倍。同时,呈现出委托期限短、预期收益率高的特点。与去年全年发售11789款的规模相比,今年上半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已达去年全年的八成。另外,从季度环比数据来看,也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去年三、四季度,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售数量分别为3202款和3545款。今年一季度,这一数量猛增到4854款。至6月22日,也已发行4609款。
据统计,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已达8.25万亿元。而去年全年,发行规模也只有7.05万亿元。
>>为扮靓半年业绩报表,大家都在拼存款
今年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央行从金融机构手里冻结的资金已超过1.8万亿元。随着6月30日这个集半年末、季末、月末于一体的特殊时点的到来,各银行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拼抢存款。
对于上市银行来说,此时扩大存款数额,降低存贷比,为投资者做一份漂亮的半年业绩报表,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银行纷纷不惜成本提高收益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以迎接年中各项指标考核。某股份制银行烟台分行的一位部门经理对记者说:“6月底是银行业贷存比达标的最后期限,CPI不断走高,存款负利率,各家银行吸存的压力相当大。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唯一的目的就是招揽存款。”
>>靠理财产品招揽存款,背后是什么动机
2010年9月17日,银监会公布了对6家银行违规揽储行为的处罚情况,并指出擅自提高利率、暗记高息、上套利率档次、有奖储蓄、减免或报销其他业务手续费、赠送实物或现金、提供境内旅游、支付客户子女入学费;向存款中介支付不当费用;借办信用卡、购买理财产品等业务名义返现、送礼等行为,均为违规揽储行为。
与上述违规揽储行为相比,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似乎是正常的经营行为。但为何会爆发式地发行,并且热衷于短期和超短期产品呢?
“在募集期内,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是以存款方式存在的。”烟台市一位银行业内人士介绍,一般的理财产品是月末购买,月初计息。这种设计会让客户的钱在购买理财品之后,首先被冻结在账户里,对于这笔钱,银行会算准发行时间,确保在考核日时,这笔钱能成为银行的“存款”,从而改善银行的贷存比结构。在赎回期,同样如此。因此有人说,理财产品已经成为银行变相揽储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近期工商银行烟台分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中,有一半以上的产品募集时间为6月27日-6月30日,其中认购金额最高的达50万元。(本报记者 何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