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月末很“亢奋”。6月末,广州地区销售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节节飙升,其压力一方面来自银行揽储,另一方面来自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相对尚未站稳的股市,理财产品显得如此美好,然而在监管未完善的情况下仍需注意投资风险。
年化收益率“破10”
羊城晚报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广州在售的理财产品中,共有34只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6%,其中21只在6月25日后开始销售———月末发行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整体走高,再次得到证实。
21只月末发行的产品中,东亚银行的“步步为赢15”预期收益率最高达到12%,期限长达1797天,投资门槛10万元。平安银行在29日推出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7%。
此外,汇丰银行在6月28日推出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7%。
“银行的资金比较紧张,为了满足监管要求,月底都要冲量。”一名股份制银行理财分析师说,在存款准备金高企之下,今年一季度国内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出现下滑,加上六七月许多上市公司分红要提走现金,银行业集体进入关键的“抢钱期”,普遍要靠理财产品来渡过难关。
现阶段的“富人之选”
银行缺钱,中小企业也缺钱。有业内人士猜测,部分资金可能流向存在“钱荒”的长三角、珠三角,用于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只要能够绕过民间贷款利率“不得超过银行贷款利率4倍”的“天花板”,就有不菲的收益。
这使理财产品成为一些富人当下的最佳选择:A股反弹形势未稳,加息传言又在前头,加上楼市的低迷,资金急需寻找出路。“市场上有一部分高流动性的资金,如果储蓄利息太低,买超短期的理财产品更合适,而且风险低,如果本金够大,收益也可观。”前述理财分析师说。
此外,高回报的理财产品通常对本金有较高要求,更适于资金充裕的投资者。比如平安银行的“周周安盈人民币理财计划”第14期,7天保本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达7%,但投资门槛则高达300万元。
监管尚需加强
尽管有美妙的承诺,理财产品固有的监管硬伤仍未消除,投资者仍需面对不确定风险———理财产品多有复杂的结构,操作不透明,合同条款中可能埋藏对投资者不利的内容。
“现在银行业的法律法规,没有哪个条款是保护储户和投资者的。”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正伟对羊城晚报记者说,他也曾“着过理财产品的道”。
上月29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银监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对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作出三方面规定,包括制作专页风险揭示书、专业客户权益须知,以及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级,按照风险匹配的原则把“适合的产品卖给适合的客户”。记者曾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