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起,本市各家商业银行按照央行规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也是金融危机之后第五次加息。调整后,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达3.5%。而记者调查了解到,本次加息后,许多市民仍感到存款“负利率”的压力,希望在理财方面“跑赢CPI”,理财市场在各种合力作用下产生了连锁反应。
频繁加息 居民存款意愿冷
市民许小姐昨晚听说加息后表示自己不会将手中富余的资金立即存入银行,因为上月末一些银行揽储的行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她不仅接到了多家银行的短信声称发售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甚至有的银行为揽储将小广告放到了她的自行车车筐内。“银行现在很‘差钱’!”她笑着对记者说,“下半年我预计银行还要有更‘疯狂’的举动,我还要等等看”。
记者了解到,本次加息显示货币政策依然将抑制通胀作为从紧政策的主要目标,但是5月CPI指数同比增长达5.5%,仍没有扭转负利率时代人们对年内多次加息的预期。本次加息后,以10万元1年期的定期存款计算,加息后的利息收益将由3250元增加到3500元,增加250元。而去年同期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当时10万元的收益仅为2250元。从去年10月起的五次加息后,储户的收益增长了1%,10万元多获利1000元。与银行连续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和多种奖励举措相比,很多人不满足如此微薄的收益。统计显示,尽管有加息的背景,今年1至5月,本市金融机构个人存款仍同比少增6亿。银行业内人士认为,本次加息后,居民储蓄回流的趋势也不乐观。
银行差钱 理财产品发高烧
记者采访了解到,本次加息又吊起了人们对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胃口”。一些接受随机采访的市民告诉记者,上周他们得知多家股份制银行将七天的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提高到5%以上,有的产品半天就卖完了,很多人懊悔“去晚了,没抢上”。
据银行业内人士透露,理财产品大战近期确实已经“白热化”。因为进入6月,银监会开始实行日均贷存比考核,银行面临“年中大考”,为缓解考核压力纷纷推出较高收益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多家银行发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为市场主流,投资期限在7天内的理财产品约占发行总数的20%。人们申购的众多高收益率的产品是6月底先存进银行,而起息日是在7月1日之后。而过了6月底这个关键时点,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水平上升乏力,反而可能会降下来。同时业内也在提示投资者理性对待“年化收益率”,尽管有的短期理财产品标榜高于一年定期存款收益,但是其收益是按照资金占用天数计算的,如果是七天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水平是将年化收益率先除以365天、再乘以7天来计算。此外,监管部门担忧银行揽储恶性竞争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为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中国银监会日前就《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办法》,银行对理财产品和客户承受能力均要进行五级分类。客户只能购买风险评级等于或低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评级的理财产品。此举是否能为高热的理财产品市场降温,各方也在拭目以待。本报记者 刘英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