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银行理财:疯狂背后的纠结

2011年07月08日 11:20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上半年,一股狂风席卷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大小银行跟风而上,展开一场你追我逐的业务竞赛。各家银行狂发理财产品,比拼的不只是数量,还有产品的收益。

  据统计,半年时间,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近9000款,每月发行近1500款,数量已接近去年总和。5%,6%,7%,8%……理财产品的收益节节攀高,半年时间翻了一番。

  在这场竞赛中,银行对资金的狂热渴求展露无遗。不过,疯狂发售的背后,银行却有一种纠结的心态:“理财产品,只不过是把资金从左手倒到了右手”,“不发理财产品,客户就会流失”,“产品收益升高,银行的利润空间被压缩”……

  一些银行产品规模与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恶性竞争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风险,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并着手规范治理。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理财的这场狂欢宴恐难持续太久。

  月均发行1500款收益半年翻番

  “瞧,又来短信了!”济南市民陈先生拿起手机,上面是一家银行客服发来的促销短信:“我行即将发售两款理财产品,其中一款14天产品,年利率4%,另一款28天产品,年利率4.6%,起点均为10万元。”

  “银行的促销太疯狂了,隔三岔五进行短信、电话营销,多的时候,我一天能收到三四条短信。有时候到银行办业务,客户经理就围在柜台旁,一个劲给推荐理财产品。”陈先生颇有感触地说。

  如同客户感受,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可谓异常火爆,发行数量快速增长,尤其今年上半年,发行更是呈现井喷。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发行理财产品2700余款,2008年发行6500余款,2009年发行7800余款,2010年发行11000款左右。

  而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27日,国内商业银行已累计发行理财产品8984款,销售金额达7万亿元,平均每月发行近1500款。按照这一速度,今年前7个月发行的数量就将超越去年的总和。

  不仅数量飙涨,理财产品收益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金融界网站分析人士表示,理财产品已经成为银行吸引资金的重要工具,收益率日益攀升,年化收益率从年初的2%-3%大步迈进到5%-7%,半年时间翻了一番还多。

  从一家银行给记者发的几条促销短信中,不难看出理财产品收益上的变化。6月11日的一条内容是:“周周发行新产品,6月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5%”;6月20日的一条写道:“5%的收益还不能打动您的心扉,499天产品,固定年息6.2%”。没过几天,6月27日该行又发来一条短信:“3天年化收益7%”。

  资金短缺,短期产品趁机上位

  “银行产品销售单上,短期产品数量居多,这与银行资金短缺不无关系”,经常投资理财产品的市民吴女士说。

  吴女士已有多年买理财产品的经验,也经历了市场热点的几次转换。“2007年,市场上证券资产类理财产品当道,产品多与新股申购挂钩”,吴女士说,随着市场陷入低迷,这类理财产品逐渐淡出。

  “从2008年开始,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火起来了”,吴女士说,自己投资最多的正是此类理财产品。不过,由于政策不断深化和落实,信贷资产类产品的发行数量随后锐减。

  从去年末起,在加息、通胀等因素影响下,市场的热点转换到了短期产品上来。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八成以上为中短期理财产品,1年期以上的产品仅占少数,3年期以上的产品更是微乎其微。

  短期产品之所以大行其道,省城银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当前股市、楼市不景气,通胀压力较大,市场利率呈上升趋势,短期理财产品风险小、流动性强、收益不错,迎合了投资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资金紧缺,银行业务压力很大,短期理财也是银行吸引资金的重要工具。

  尤其进入6月,银监会开始日均贷存比考核,银行面临年中大考,为缓解考核压力纷纷推出较高收益的超短期理财产品。面对目前通胀日益严重、股市不景气的情况,许多投资者将目光投向理财产品,导致产品刚刚发行即被一抢而空的局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