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大宗商品:“盛宴”还是“幻影”

2011年07月12日 09:4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大宗商品为什么震荡

  问:国际大宗商品今年上半年呈现巨幅震荡行情,从4月创下两年多高点后急剧掉头下挫,后来又回至2月份中旬水平。是什么原因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巨幅震荡?

  张连城:今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呈现的震荡行情,反映的不是世界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而是与资金面的变化和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相关。2010年世界经济进入复苏期,美国又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新兴经济体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人们产生了过于乐观的经济增长预期,从而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飙升。

  但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公布的实际经济数据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并且美联储退出刺激经济的计划,以及受到地震冲击日本很多工厂停产,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少等原因,加上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为抑制通胀不断推出紧缩政策,又使人们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悲观的预期,甚至有些人认为世界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的价格急剧掉头向下就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在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条件下,前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猛,也是导致此轮大宗商品价格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说,这是一种价值回归。

  潘慧峰: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直接原因是:2011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运行速度有所放缓,市场预期到大宗商品需求会下滑,巨幅震荡来源于需求因素与金融因素的相互强化,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当经济复苏时大宗商品会暴涨,当经济疲软时,大宗商品价格会暴跌。大宗商品的巨幅震荡深层次的原因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全球都处在危机的应对之中,实体经济在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过程中表现出了复苏的乏力,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为主的增长模式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制造为主的增长模式要进行调整,美国消费的下滑导致中国外需的减少是不可逆转的,而内需在短期内难以较快提高,这会打压大宗商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价格的下跌。

  翟东升: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主要表现为3月上中旬和5月上旬的两次急跌和6月份的疲软。之所以出现冲高回落和震荡整理,一是全球市场对几大经济体基本面的预期出现反复。尤其是美国复苏势头和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欧债危机发酵、日本危机后复苏前景以及中国的抗通胀紧缩政策,这些基本面因素中的巨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构成了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复震荡格局。二是上半年国际局势中突发因素比较多,比如说所谓“西乱东震”。中东北非的乱局和日本的大地震对某些大宗商品比如能源的价格形成了不小的冲击。三是某些品种上积累的泡沫今年上半年已经到了相当脆弱的程度,比如白银在此前9个月内受投机因素影响暴涨了175%,5月初暴跌三成,带动不少相关商品价格急跌。

  世界经济不能承受之重

  问:国际大宗商品的这种巨幅震荡对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张连城:应当说,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是一种价值回归,这种价值回归对于未来几年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是一件好事。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产品成本会随之下降,价格也会相应下降,这会刺激世界总需求的增长。而总需求的增长会进一步拉动经济复苏。从历史上看,任何一轮经济复苏几乎都是在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实现的。当然,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对那些出口型国家的经济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但这些国家即使出现经济衰退,对世界经济增长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潘慧峰:大宗商品巨幅震荡会造成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大宗商品巨幅震荡的重要原因是大宗商品具有金融属性,从而获得投机资本的青睐,当投机资本在大宗商品市场获利了结后,资金必然会进入其他市场,巨额投机资本的流入流出也会带来其他市场的不稳定性,造成资本市场、生产原材料价格的巨幅波动,这会给企业融资、企业生产带来困境。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大宗商品的巨幅上涨会增加实体经济的生产成本,其后果就是通胀甚至滞胀,这将严重放缓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目前,各个国家都纷纷开始步入通胀和经济增长乏力的双重危险境地,“滞胀”苗头开始显现。

  翟东升:商品牛市的终结可能会影响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它们在过去10年间受益于原材料出口价格的持续高涨,贸易条件持续改善,由此带来大量的贸易盈余、财政盈余和资本流入使得亚非拉广大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普遍高于西方。但是假如大宗商品价格陷入较长时期的低迷,那么它们的经济增长前景将大打折扣。商品价格的较大幅度调整对于美日欧中等工业化世界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美欧。原料价格下跌,尤其是能源价格下跌非常有利于美欧经济复苏,也有利于减小美国对外贸易逆差,这又会反过来刺激美元重新走强,从而有可能使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自我强化的趋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