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国会两党争吵不休 美国债务违约会否再次上演?

2011年07月14日 10:1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8月2日是美国国会提高债务上限的最后期限,如果两党不能在此前达成一致,美国将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

  随着期限的临近,最近几天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国会两党领袖密集磋商,以期尽早达成共识。这场博弈目前还未见分晓,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两党将在期限前达成最终妥协,美国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不大。

  违约事件曾有发生

  美国国会给公共债务设置上限始于1917年,目的是为了能够定期检视政府的开支情况。事实上,提高债务上限并非新闻。美国财政部资料显示,自1960年以来国会已经78次永久提高、临时延长或修改债务上限。在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国会已经3次提高债务上限,最近一次是在去年12月12日,债务上限升至目前的14.29万亿美元。

  如果国会不能在8月2日前提高公共债务上限,美国将面临债务违约风险。也就是说,届时美国将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或向债权人支付利息。

  回顾历史,债务违约曾有发生。其中一次在1933年,此前美国政府财政与黄金直接挂钩。包括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融资的债券在内,债券人都有权要求美国政府以黄金偿还。当时,无人怀疑“黄金偿付条款”的有效性。然而,罗斯福总统与国会认为,在当时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货币贬值对美国有利,他们还决定,拒绝以黄金偿还债务,而代之以贬值的纸币。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波洛克认为这是美国政府非常“明确”、“公开”的债务违约。

  美国政府另一次小规模债务违约发生在1979年4、5月间,美国政府未及时偿还1.2亿到期债务,尽管这仅是当时债务总额很小部分,但美国政府在此后付出巨大的代价。据悉,此次违约源于技术问题,而非经济因素。但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美国鲍尔州立大学教授齐夫尼认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必然是两党间的政治角力。

  一旦违约影响全球

  马里兰大学教授莫里奇指出,债务违约将带来严重后果。他说:“如果是彻底违约,影响将及其广泛,全球金融系统可能重演2008年的混乱,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者任何人都无法阻止。”

  美国财长盖特纳在给国会领袖的一封信中说,债务违约可能推高利率。这是因为违约风险的存在,投资者需要更高的利率回报才愿意购买美国国债。而高利率将增加美国企业的借贷成本,进一步拖累已举步维艰的美国经济复苏。齐夫尼的研究表明,1979年的那场小规模债务违约造成利率升高0.6个百分点,美国政府为1.2亿美元的债务违约付出的代价是每年约50亿美元的额外利息支出。

  其次,美国政府违约将严重损害国家信誉,打击投资者信心,造成国债贬值。盖特纳说,美国将永远无法重获债券市场“镀金”地位。一旦投资者大举从美国撤资,全球市场将形成新的金融海啸。

  IMF副总裁利普斯基表示,美国债务违约将造成“非常严重和深远后果”。IMF表示,美国的债务增长不可持续,美国经济最大的政策挑战在于实施可持续和持久的财政整顿政策。IMF说,美国应迅速提高债务上限,以避免对经济和世界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两党都不想背黑锅

  尽管美国政府债务违约理论上存在可能,但分析人士大多认为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目前,两党相持不下的是通过削减预算还是增税来解决预算问题。争论的背后事实上是政治利益的角逐,最终的目标则是2012年大选。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12日抛出一项所谓“备选计划”,表面上是为避免两党谈判破裂导致联邦政府债务违约,实际上却是在帮助共和党在这场赌注极高的政治斗争中全身而退。据该计划,国会将通过立法授权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年底前分三次要求国会提高债务上限,国会可以拒绝这一请求,但奥巴马随后可以动用总统否决权否决国会的决议。这实际上是给了奥巴马无限制提高债务上限的权力。

  美国媒体分析认为,麦康奈尔这么做其目的首先是向选民证明,共和党不愿看到政府债务违约,并为此作出了重大让步;其次,迫使民主党承担提高债务上限的全部责任和后果,包括选民的不满。民调显示,绝大多数选民特别是保守派选民,反对提高债务上限。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指责麦康奈尔以牺牲共和党削减开支的政策目标为代价换取政治加分。

  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巴科斯说,看起来像是一场危机,但这不是危机。美国与现在的希腊、10年前的阿根廷(两者均经历了债务危机)情况不一样。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事件,一场意在下次大选的政治争夺。

  美利坚大学教授卢布林指出,两党在博弈的同时,都小心翼翼,不想背上破坏谈判导致债务违约的黑锅,卢布林认为,就像以前历次谈判一样,两党最终将在期限前达成一致。(记者 宰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