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非银行系统融资占比过半 推动金融市场统一监管

2011年07月20日 08:5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央行上周再度发布关于中国社会融资总量上半年汇总数据。该数据被媒体引用最多的地方是借此指出,中国金融市场乱象严重,体制外存贷款市场违规操作盛行,高息揽储公开化,贷款向高利贷靠拢更是明目张胆。

  央行指出: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量增加超过了7.7万亿元,远高于银行贷款4.17万亿元的增量。也就是说,承担着全社会融资重任的商业银行系统,提供的人民币贷款只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3.7%,同比还下降了3.2%。剩余的46.3%为非银行系统提供,正是这46.3%,规模太大,结构复杂并且混乱。

  央行还发布了过去8年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统计显示,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从2万亿元扩大到14.27万亿元,增长七倍多,年均增长27.8%,而同期人民币贷款增速要少9.4个百分点。该数据进一步证明,央行能监管到的只是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贷款规模。

  那么,那一小半该谁管?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将“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的内涵解释一下。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包括:一是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

  这一大堆,人民银行只管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而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等都归银监会管。发行股票和债券则归证监会管。至于现在很多地下金融活动,包括担保公司放款等,则属于“三不管”地带。为什么中国金融市场乱象重生?就是因为缺乏统一的监管。

  要实现统一的监管,靠所谓“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可能更麻烦,想用“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取代M1、M2反映中国真实融资总量,更不现实。

  各家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款数据是铁账,由此构筑了央行M1、M2数据的铁账基石。虽然M1、M2数据不能说明社会融资总量,但它反映的市场货币流量变化数据,扣除银行业存贷款变化数据,也可以间接证明社会融资总量变化情况。

  而当我们拿“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取代M1、M2数据后,一切变得更说不清了。比如,众多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典当行和担保公司,尤其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等的统计数据是否真实是很值得怀疑的,而现在大量泛滥的民间信贷包括黑市贷款更是无法统计——社会融资总量在任何时候也统计不到这一块。再比如,信托公司贷款还有银行业表外资产数据等也是很难说清楚的,尤其是来龙去脉很难一笔笔统计,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

  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了8497款理财产品,募集资金8.51万亿元,但同期银行贷款仅增加了4.17万亿元。存款与贷款数据不匹配,理财产品数据与贷款更难匹配。巨大的差值表明,大量银行理财产品存在资金流向不明的问题。据笔者了解,很多商业银行除了购买财政部债券以外,它们发行的大量理财产品都流向了信托公司,很多理财产品都是为信托公司代发的。而信托公司贷款泛滥恰恰是当前高利贷市场公开化和房地产贷款屡禁不止的罪魁祸首之一。

  数据是宏观调控的基础,能够说明宏观经济环境的数据应该慎重改革。依我看,如果“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提醒了中国金融市场存在诸多乱象。当中国“社会融资总量”数据也难以说明中国的货币总量变化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就到了必须统一监管、严格监管的地步了。

  (中国农业银行大客户部高级专员 何志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慧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