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希望出口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缓解外储激增压力,试点两年后,结算额破万亿,外汇储备不降反升
人民币国际化初衷之一是希望在出口商品中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外汇储备激增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我国企业的汇率风险,但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进口占了80%。原来这些企业进口需要向中央银行买外汇支付进口,现在他不买了,直接拿人民币支付,这就意味着原来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可以减少的那部分减少不了。出口贸易中,愿意付给中国企业人民币的占比只有一到两成,大量出口企业拿到手里的还是美元,不得不兑换成人民币。
7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3%。由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排名全球第一,是排名第二的日本外储的三倍,接近德国全年的GDP(3.5万亿美元)。
巨额外汇储备带来了棘手的管理压力,随之产生的货币被动超发更是被指为通胀的源头之一。人民币国际化被寄望化解这一问题,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
初衷是希望在出口中多使用人民币结算,而在跨境贸易结算中,进口却占了80%
“(人民币国际化)当初的设计之一是希望中国在出口商品中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外汇储备激增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我国企业的汇率风险,从而实现人民币结算规避美元的初衷,但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接受采访时说。
这种看法并不孤立,今年5月以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曾在多个场合针对我国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出反思,并指出,目前的措施与初衷已“南辕北辙”。
2009年7月6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东4城市与港澳及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两年过去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从试点之初至2011年4月末,全国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10481亿元。
结算破“万亿”的背后却是结构性矛盾的凸显。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一位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项目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我们发现在进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的情况有所上升,比如说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这几年人民币正处于升值通道,所以接受人民币对于他们来说是明智的选择。而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愿意付给中国企业人民币的占比只有一到两成,大量出口企业拿到手里的还是美元,不得不兑换成人民币。”
殷剑峰坦言,截至2010年年末,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进口占了80%。“原来这些企业进口需要向中央银行买外汇支付进口,现在他不买了,直接拿人民币支付,这就意味着原来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可以减少的那部分现在减少不了。”
“央行的政策目标非但没有达到,反而走向了对立面。”东方汇理银行高级经济师高德信说,“这样的制度设计让人民币国际化陷入矛盾之中,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非但没有缓解外汇储备的压力,企业的汇率风险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这种升值压力又让中国的贸易伙伴在对华出口时乐于用人民币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