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预付卡“实名制”已经实行两个多月了,旨在根治由商业预付卡引发的腐败等问题的这一新规施行的怎么样呢?记者调查发现,预付卡“实名制”在实施中遭遇了不少尴尬,在遏制购物卡腐败方面收效甚微。有关专家呼吁,应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明确各个环节上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责。
商家:化整为零 逃避实名
7月28日上午,省会北国商城刚刚开门营业,6楼办卡处就排起长队。
记者以“不愿透露个人身份信息”为由咨询工作人员,能否办理一张大额的不记名购物卡。对方告诉记者,按照规定,购买大面额购物卡必须出示本人身份证,如果不愿意记名的话,可以多办几张小面值的,只要单张不超过1000元,总额不超过1万元,就不用身份证。
表面上看,商家的确在“按照规定办”,但接下来,工作人员的话让记者发现商家执行政策仍有偏差。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他们这里购买购物卡,不管面值多少,都不用通过银行转账,“用现金就行”。而且,一次性购买购物卡5万元以上,商家还将按照0.5%的比例,额外返给购卡人相应金额的购物卡。“发票除了不能开需要保修的商品外,开什么都行。”
顾客:钻政策空子 小卡变大卡
商家发卡的动力显而易见。有业内人士指出,购买预付卡,相当于为商家提供“免息贷款”。目前,在银行贷款利率高企、民间高利贷盛行的形势下,发卡的商家犹如开辟了第二银行,更有甚者,很多商业银行为了高息揽储,也向零售企业抛出橄榄枝,而外部监管的“真空”又让这种“非实名的活期储蓄”变得比非法吸储还有隐蔽性。
记者采访发现,“化整为零”是目前商家规避政策监管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法。另外,一些消费者还独创了一些新办法,钻政策空子。比如“即买即退”,就是消费者在商场购买了某件商品,支付货款后马上退掉,将货款退到另一张购物卡上,让这张购物卡“摇身一变”成为大面值的卡。 本报记者 李 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