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受政策约束难以发力,珠三角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嗷嗷待哺”
财经调查
珠三角中小企业再调查之②
面对“可能比2008年更糟”的情况,珠三角大量中小企业正在紧缩银根下艰难度日。但此时,广东的小额贷款公司却帮不上什么忙———全省131家小贷公司、区区123亿元的实收资本,放在珠三角简直是杯水车薪。
小额贷款公司是“影子银行”体系里最活跃的新业态之一,今年形势格外好,4月广东省金融办就一次性通过了19家公司的设立申请。然而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广东的小额贷款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资金都远远落后于江浙,甚至不如内蒙古这个农牧业大省。
中小企业的“钱袋子”
自2008年启动试点以来,小额贷款公司在各地涌现。他们主要凭自有资金放贷,也可从银行融资,但融资额不得大于其实收资本的50%;贷款主要流向农户、涉农企业和当地中小企业,利率可达到基准利率的4倍,即法定上限。
从业务模式看,小额贷款公司最接近银行信贷。但凭借灵活的审核制度、扎根当地的人脉关系,他们得以覆盖银行所不愿从事的业务,成为中小企业的“钱袋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366家,实收资本2464亿元,贷款余额2874.66亿元。
江浙地区是小额贷款公司的重地,上海市与江苏、浙江两省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58间,实收资本767.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同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仅有小额贷款公司131间,实收资本123亿元,为江浙地区的16%,甚至落后于内蒙古(275.85亿元)和山东(133亿元)。
从使用效率看,广东小额贷款资金也远不如江浙“繁忙”。算上从银行融入的资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理论上可以达到自身实收资本的1.5倍。2011年6月末,江浙地区(含上海)贷款余额达1122.8亿元,达实收资本的1.46倍,几乎用尽了杠杆,其中浙江省竟超常规达到1.52倍;广东贷款余额仅为126.3亿元,与实收资本持平。
不过从全国范围看,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总量仍仅等于一间中型银行。根据野村证券的估算,至去年年底,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余额还不及民间借贷的十分之一。
今年小额贷款特别抢手
银根越紧缩,小额贷款公司越受欢迎。今年4月,广东省金融办一口气批复了19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申请,即使如此,全省131家公司仍远远不够用。
广州越秀海印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马兆聪表示:“海印成立两年来,业务需求量太大,光越秀区的客户都做不完。我们开业半年后就满负荷运作,排队贷款的现象一直都有。”
自2009年6月开业至今,海印对外放款累计15亿多元,存量贷款1.5个亿元,存量贷款户达200至300户。“公司股东主要是越秀区的工商企业家,我们的客户也都在越秀区,包括25个行业商会的会员、区内专业批发市场的商户,基本是商贸、流通的业主”。
这就是小额贷款公司的优势:他们扎根当地,通过商会等平台掌握各中小企业的信息,能够低成本、高速度地完成贷款资质审核,从而安全放款。类似的业务在银行很难得到重视,即使能贷出款,审核周期也往往能把企业“拖死”。
令马兆聪满意的是,两年来海印贷款一直保持“零坏账”的纪录。他认为,原因是可供选择的客户太多,“矮仔里头拣高佬”,可以最谨慎地放贷。
马兆聪感觉,今年以来中小企业排队贷款多了,账期也变长了,“以前周转期主要是三四个月,现在延长到半年左右,说明社会上的资金越来越紧张,企业很难以更低利率拿到资金”。
转型村镇银行难度加大
从财务角度看,小额贷款公司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试点3年来其总规模仅等于一家中型银行,说明其成长性受到抑制。
上市公司澳洋顺昌去年的年报中,披露了其控股的张家港昌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数据:公司净资产2.4亿元,负债1.2亿元,去年实现营收5373万元,其中净利润为3541万元,净资产回报率达到14.6%。该公司主要为“三农”发放贷款,也涉足担保业。
“海印的总资本回报率在10%左右,非常稳定。”马兆聪说,这与“昌盛”的数据基本持平。但资本金难以扩大,抑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成长性。
马兆聪表示,海印今年打算增资扩股,目前已上报金融办。除此之外,公司考虑过发集合债,但目前条件尚未成熟;至于上市则还“比较遥远”。“理想状态是改成村镇银行,最终能够成为一家社区银行”。
这也是很多小额贷款公司的想法:成为村镇银行后可以吸收存款,有更多资金投入“做不完的业务”。
不过,日前中国银监会发布通知,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手续———以往由各地银监局掌握的审批权上收至银监会,便于大型银行成批设立村镇银行;同时,这也使各地小额贷款公司更难转变为村镇银行。此外,在当前的法规框架下,要成立村镇银行就必须引入一家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和大股东,等于为他人作嫁衣。记者 曾颂 实习生 江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