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涨幅较上个月增加0.1个百分点,创出37个月来的新高。
面对物价指数的持续高位,以及当前欧美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的加大,我国货币政策何去何从,这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受翘尾因素的影响,7月份CPI的上涨幅度是在预期之内,属于正常范围。”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几个月我国物价指数受翘尾因素影响会有所回落。
“7月份CPI走势大致与预期相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考虑到全球油价回落、主要经济体增长疲弱、猪肉价格7月底以来的回落趋势,未来CPI有望呈现平稳回落态势,预计到4季度回落到4.5%左右,并将在这个水平持续一段时间。
也有专家指出,由于此轮物价上涨原因复杂,物价上涨可能会成为一个中长期趋势。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以往几轮物价上涨主要体现在食品价格的上涨,而本轮物价上涨中,非食品价格所起的作用逐渐增加,中国物价上涨可能面临持续压力,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物价的连创新高,让央行货币政策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就在统计局发布物价指数的当口,受美国主权债务评级下调负面消息影响,近日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分析人士认为,为阻止可能出现的衰退局面,美联储第三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的推出已是箭在弦上,欧美货币政策的变动,增加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不确定因素。
“我们仍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刘煜辉认为,受美欧经济疲软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输入性通胀压力阶段性有所减轻,但另一方面也有迹象表明,欧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会延续,届时外部流动性将依旧充沛,因此要把握好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不应过早放松。
也有专家指出,前期持续收紧的货币政策已见成效,考虑到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以及欧美经济衰退可能性的加大,我国货币政策执行力度不宜再继续收紧。
巴曙松认为,考虑到欧美债务危机导致全球动荡、主要经济体呈弱增长格局,预期宏观政策基调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货币政策不会继续加码。
“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将进入到一个审慎平衡的操作阶段。”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由于同期国际经济环境出现恶化,世界经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如果我国进一步升息将导致中外利差再度扩大,使得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速度将有所加快,加大国内流动性压力。同时考虑到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大,部分出口企业生存环境恶化,继续升息将会对中小企业产生雪上加霜的压力。
此外分析人士还认为,在标普评级机构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后,欧美股市周一出现暴跌行情,美联储周二议息会议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否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备受关注,对此,中国需谋求更多长远之策。
“鉴于许多发达国家完全是在‘印钱’,中国必须认识到,自己不能再投资于发达国家的纸面资产了。”经济学家余永定撰文指出,应尽快将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允许人民币自由浮动并非没有代价,然而,它带给中国经济的益处将远远超出那些代价,且同时也有利于全球经济。”余永定称。(王宇、王培伟、陈雅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