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美债危机余波未了 美元体系是否会因此崩溃?(3)

2011年08月10日 08:3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影响不容忽视

  美国众参两院尽管在联邦政府债务违约大限最后一刻前通过了提高政府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的法案,然而,美国标普公司的降级却接踵而至。美债危机的影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单纯从技术上讲,美国主权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要比欧洲国家主权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小得多,这不仅因为美国拥有统一的财政体系和统一的货币体系,而且因为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美元国债也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投资标的,美国国会和政府从维护美元长期霸权地位考虑,绝对不会允许美元主权债务出现违约。

  此次美债危机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导致全球股市和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出现暴跌,主要还是信心问题。美国国会两党在最后一刻就提高美国债务上限问题达成妥协的做法,使得市场产生这样的联想:美国两党可能因为政治利益的争夺而牺牲美国的整体经济利益,因为党争可能会影响今后一系列复苏政策的制定和顺利实施,从而可能会阻碍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

  客观地讲,美国民主和共和两党就提高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上限达成一致,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复苏是有利的。因为,债务上限的提高,将使美国在刺激经济方面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美国政府完全可以避免当前一些欧洲国家的无奈做法——通过缩减政府开支来争取外部资金援助。尽管美国政府承诺将在未来10年削减2万亿美元以上的财政赤字,但在经济未完全复苏之前,美国政府完全可以利用债务上限上调的机会,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措施,尽快使经济摆脱目前高失业、低增长的困境,待经济好转后再考虑削减赤字和减少开支问题。

  然而标普下调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的做法再次使市场陷入恐慌和忧虑。众所周知,标普下调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将提高美国国债的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将变相提高美国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压低美国资产市场价格,使金融资产缩水,打击消费者信心。通过提高资产市场价格来维护美国消费者的信心是美联储之所以推出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如果美国债市和股市大幅下挫,不排除美联储在不久的将来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

  美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美债信用评级下调将直接影响中国政府持有的上万亿美元国债的市场价值,如果投资者因美元国债信用评级下调而调整投资组合,大量抛售美国国债,美国国债价格必然面临下跌的风险。其次,美国资产价格下跌必将直接影响美国消费者的信心,由于美国私人消费占美国GDP的比重高达70%,一旦其消费陷入低迷,美国经济复苏的进程将会大幅放缓,从而打击中国对美出口。最近几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已经大幅减少,如果美国经济继续低迷,将会拉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

  当然,美债危机不会引致全球经济再次重演2008年那样大的危机,目前的危机主要来自于政府的债务支付问题,而2008年的危机则发源于金融体系融资功能的丧失和支付链条的断裂,两者存在本质区别。相信只要各国政府在处理债务问题上应对正确,全球经济复苏进程虽然可能会放缓,但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范建军)

  国际回声

  过去人们对美国和其财政部账单一直保持着固有的乐观,但是这几周之内发生的事情可能粉碎这些乐观情绪。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

  美国国债不应再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投资之一。下调美国债务评级反映出我们的观点,我们认为,国会和政府最近达成一致的财政整合计划不足以稳定政府中期债务局面。在挑战日益加剧之际,美国决策和政治机构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减弱。

  ——美国标准普尔公司

  债务问题悬而未决损害了房地产市场,减缓了经济增长,同时也危害到了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地产繁荣的好年景里,政府大肆挥霍,却没有为“荒年”做任何准备。因此,去杠杆化操作目前仍十分普遍。而当所有人都希望紧缩开支的时候,经济就吃不消了。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卡门·莱因哈特

  美国国债降级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原因并不是因为美国政府还债能力的降低,而是美国政府很多不切实际的做法已经深度伤害到了美国经济。但是,对于中国而言,现今的市场状况为中国企业并购国外优质资产,提升产业能力和多元化经营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

  ——以色列英飞尼迪股权基金管理集团创始人高哲铭

  (高原、王云娜、曾育雯整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