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人民币国债走向国际市场 国债受热捧透露机缘

2011年08月19日 09:26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离岸国债受追捧的背后

  财政部日前在港发行的200亿元人民币国债,其中150亿元供机构投资者认购部分的配发结果按计划于8月18日上午公布。

  人民币国债深受市场欢迎

  此次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国债金额,由去年50亿元大幅增加至150亿元,投标反应非常热烈。其中,3年期60亿元国债,票面息率0.6厘;5年期50亿元国债,票面息率1.4厘;7年期30亿元国债,票面息率1.94厘;10年期10亿元国债,票面息率则为2.36厘。总申购额高达694亿元,超越去年493亿元水平。

  今年上半年,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供需两旺,发展迅速。截至今年6月末,香港人民币存款已增加到5536亿元人民币;同时,到8月初,今年在香港新发行的境外人民币债券含存款证总额已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是2010年全年发行量414亿元的2倍多。可以说今年以来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正加速成长,离岸国债潜在需求非常巨大。

  低票面息率也直接体现了投资者对国债的认同。采用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价格发现,由市场去决定国债的利率。去年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三年期国债,票面息率低至一厘,本次3年期国债票面息率为0.6厘,而且目前二手市场上各期限国债的息率都比2010年国债发行时要低,这说明境外人民币国债有着广泛而坚实的市场需求。

  中外资银行助人民币国债走向国际市场

  据悉,财政部委任了7家银行负责本次发债事宜,是历来最多银行参与的一次。承销团既包括了中资,也包括外资银行,这对进一步扩大投资者范围,提高香港人民币国债的影响力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其中,交通银行香港分行独家担任机构投资者发行和交存代理,以及协助办理招标事宜;中银香港、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交通银行香港分行、工银亚洲和建银亚洲负责个人投资者方面的人民币国债发行。

  据交行香港分行首席执行官寿福钢介绍,为了让广大投资者更深入地了解国债,交通银行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协助财政部统筹香港人民币国债发行推介会,邀请特区政府和银行代表,向机构投资者介绍国债发行详情,举办人民币业务研讨会,赴澳门路演推介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资银行在境内有着多年与财政部合作发行人民币国债的业务优势和经验,因而在人民币国债走向离岸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了先锋先行的作用,可以说成功地协助财政部完成了人民币国债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以中行为例,自2007年至今,已有近30笔离岸人民币债券在香港发行,中银香港曾分别担任人民币债券发行的牵头行及簿记行、配售行、做市商、财务代理、付款代理和托管人等角色,在其中20笔人民币债券发行中更是主要牵头行,在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中居于重要地位。

  近年来,借助香港人民币市场快速成长的契机,交通银行香港分行在债券业务方面发展迅速。该行以承销商、发行及交存代理、财务安排行等身份,成功协助了多只国债、政策性金融债、普通金融债、公司债等境外人民币债券在香港发行,赢得了市场的广泛支持和认可。

  另外,本次参加零售部分的安排行,还加入了汇丰和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无疑有利于更多的零售客户了解国债、投资国债,有利于国债在离岸市场进一步发展成熟。

  国债受热捧透露机缘

  此次人民币国债受市场热捧实际上透露出几个信息:首先,中国整体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仍处于国际公认的安全水平。

  数据显示,中国政府公共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合计为43.9%,仍处于国际公认的60%以下的安全水平。相比之下,美、欧、日的主权债务风险比中国内地高得多。

  与此同时,2011年中国政府财政预算赤字仅为9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2%左右,也处于国际公认的3%以下的安全水平,这意味着人民币国债有较高的偿债能力。因此,在目前美国债务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欧债危机向意大利和西班牙蔓延导致全球股市大幅振荡的环境下,人民币国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其次,随着美国实施QE2,美债、欧债危机同时困扰金融市场,“热钱”持续流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从而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压力仍较大;加上美元主权债务评级降低会导致市场长期看淡美元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因此人民币兑美元/港元仍存在升值前景的市场预期,也会增加人民币国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称,人民币国际需求的扩大和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需要,因此,适时扩大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务实合作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创造条件。李岚 周萃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