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全球债市剧烈波动 亚洲主权债市场迎来新机遇

2011年08月19日 10:2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最近,主权债券市场的健全性引起全球热烈讨论。标准普尔于8月5日把美国主权信贷评级由AAA下调至AA+后,环球股市及债市出现剧烈波动。 然而,美国的主权评级下调,并没有削弱市场对主权债券的需求,特别是亚洲主权债券。事实上,美国评级下调可能触发机构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分散至亚洲市场,以趋避风险及捕捉新兴市场机遇。为配合此需求,亚洲主权债券市场必须发展成熟,而香港则有可能成为催化剂,促使这个市场成熟发展。

  经验告诉我们,全球金融市场在短短一年内可以发生巨变。自离岸可交收人民币外汇市场于2010年7月设立以来,离岸人民币市场蓬勃发展,为香港奠定了在人民币国际化上的全球门户地位。随着流动资金池不断扩大,离岸人民币(点心)债券市场逐渐发展,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将更为明确。

  为充分了解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重要性,并从国际债券市场角度认识其日趋成熟的状态,我们必须考虑这个离岸人民币市场于首年所取得的成绩。相对而言,香港的人民币流动资金池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绝非微不足道。6月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总额达5500亿元人民币,虽然6月人民币存款额的按月增长放缓至0.9%,但人民币存款的按月平均增长达到400亿元人民币左右。

  汇丰预期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在未来数月将持续增长,至本年底增至8000亿元人民币以上。故此,香港目前人民币流动资金池及预期持续增长的人民币存款,已为更复杂的人民币产品开创一个十分实质的市场。

  点心债券市场更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有着令人鼓舞的发展,并为寻求分散投资的全球投资者,特别是看好人民币升值的投资者,提供一个风险趋避的工具。

  发行人对点心债有广泛的认同和接受,单是在2011年,便有38家机构在香港发行总值427亿元人民币的人民币债券(不包括人民币存款证),其中大部分为企业,打破了2010年全年共有16个发行人发行总值358亿元人民币债券的纪录。估计到2011年底,点心债券的发行总额(计及人民币存款证)将达1800-2300亿元人民币。

  随着点心债券市场在本月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上述目标将更容易达到。中国财政部于8月17日第三次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势必成为最大型的一次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以及近期最大规模的亚洲主权债务发行。

  首先,这次的发行规模带出了一个清晰讯息,就是中国政府希望将主权债券的发行范围扩展至境外市场。这次发行额高达200亿元人民币,规模超过财政部之前两次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

  财政部上一次于2010年11月在香港发行主权债券,发行总值80亿元人民币,其中50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分配给机构投资者,另外30亿元人民币债券则分配给散户。2009年9月,财政部第一次在香港发行主权债券,涉及金额60亿元人民币。

  第二点,债券发行的结构亦是市场发展成熟的一项指标。财政部向机构投资者销售总值150亿元人民币债券,年期分为3年、5年、7年及10年。而向散户销售总值50亿元人民币债券,年期则为两年。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债券发行涉及不同的年期结构,是为配合不同的风险取向,并将有助为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定下孳息基准。

  虽然美国评级被下调,加上欧债市场动荡,但财政部决定在8月17日发行主权债券,却是正合时宜。在过去数月,主权债券市场保持坚挺,主因是其信贷基调稳健,以及来自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发行减少。这项发行亦反映了亚太区主权债券的发行趋势,预计在2011年下半年会陆续有债券推出。汇丰研究部本年8月8日的报告显示,亚洲区主权债券市场于2011年异常活跃,年初至今的发行总值已达70亿美元,超越了全年目标。

  亚洲主权债券的表现亦对财政部的发行时机有利。虽然亚洲区在全球跌市中亦难独善其身,但相比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亚洲经济体的债务对本地生产总值比率普遍较低。例如,韩国的债务对本地生产总值比率为32.1%,而欧洲的债务对本地生产总值比率却高达三位数字。而中国的债务对本地生产总值比率只有19%。因此,对那些要求收益既具吸引力而又稳健的全球投资者来说,中国债券是信心之选。

  亚洲主权债券的需求来自何方?我们认为,世界各地央行对中国主权债券抱正面态度。此外,财政部在香港发行的债券,亦将吸引机构投资者及基金经理,他们当中不少一直积极推出新兴市场和人民币债券基金。我们有理由对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和亚洲主权债券市场保持信心。这项债券发行再次发出一个清晰讯息,就是亚洲主权债券市场的状况十分健康,并受到全球投资者密切注视。汇丰环球银行亚太区主管 冯婉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慧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